节点文献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广西陆川县大桥镇三善小学 李俏琼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引导好学生怎样学好数学。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10几减9的减法”时,才开始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11-9=2、12-9=3、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优等生,而那些差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样算出来11-9=2、12-9=3、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它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10几减9的相关知识。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二、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教”与“学”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比较热烈,但教师必须紧抓教学中心,努力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趣,真正叩开学生数学思维的心扉,并给其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切实做到在师生的双向互动、高度融合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用实例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拿出13根小棒。问:(1)能摆成几个三角形?还剩几根小棒?(2)能摆成几个五边形?还剩几根小棒?(3)能摆成几个八边形?还剩几根小棒?从中得到启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又如:在教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把37+37+37+36+37这个加法算式写成几个算式?看谁算得快,并能写出最简单的算式?这时学生会在“需要的推动”下从能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会写出如:37×4+36、36×5+4、36×5+1×4、37×2+36+37×2、30×5+7×4+6、37×5-1,由此让学生比较,最后统一认识,37×5-1是最简单的一个算式,且此思维具有创造性。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学生已有基础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连贯性,新知识是已知的延伸、发展或转化,每一个知识都有其生长点,也有与相关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学习积极性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这就给启发提供了可能。因而,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和诱发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以自己的大脑中检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拼,通过联想和变迁,形成新的或更为复杂的知识结构。假如学生大脑中的某个部分是空白,亦即不具备相应所需知识经验,必然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这是因为,启发过程,渗透着学生的想象过程,学生的想象的水平是以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与质量为转移的。 所以用启发式教学知识时,必须先研究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学习多位数的乘法,其基础是乘数为两位数。因而在复习计算题(1)536×23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推出计算题(2)536×123的算法。启发过程中提问的重点是:用乘法百位上的“1”去乘“6”时,所得的积应该写在哪一位上?学生在已有计算题(1)的基础上,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 四、 启发式教学要注重合理设置 课堂问题情景合理设置,就能使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互应, 课堂设疑和答问的气氛回表现得相当活跃。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式教学实施效果的具体表现。要有效地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秩序和气氛, 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灵活的讲课方式。在答问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学生的答案,对待学生标新立异的回答,教师应给予鼓励,对于明显错误的回答,教师应给予诚恳的纠正。巧设疑问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学生对教师所诉的知识不一定立即掌握,且容易遗忘。如果教师能够巧设疑问,有意识激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明辨是非,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理解掌握都会比较深刻。设疑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教师可根据各学科不同的特点进行选取。利用已有事实之间的矛盾引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深入思考,以寻求矛盾的症结,并给予个个击破。在设置疑问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智力水平。教师 应善于根据教材编排中已有的图表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变化规律,提出问题。最后,针对学生某些知识的疑难之处,引出问题,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总之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 【发布时间】2015/6/24 11:34:50
- 【点击频次】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