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
【正文】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强烈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看似空洞的理论之间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这是师生共鸣的关键,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这需要教师高超的教材处理能力,找出教材中理论的实践来源,将高雅的通俗化、将抽象的形象化。使学生有了理论源于实践、跳一跳,够得着、努努力,能学懂的感觉。就化学课而言,巧妙设置悬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变化是千变万化的变化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利用这些变化和变化的现象,精心设计实验从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创造悬念,创造欲答而不能,欲罢而不忍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化学原理的心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例如讲“硫酸”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先做一个“魔棒电灯”的实验,在开篇就设下一个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结课的时候点题处理,指明原因,这样在整节课中学生一直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一定会提高!
二、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三、运用化学中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形象生动、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习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的吸引到所要观察的关键现象上来,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催化剂概念、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和氮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机会。学生通过独立实验,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另外,可根据教材内容,自行设计实验,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有趣,可设计小实验或小魔术。例如,在讲酸碱指示剂时,做一个“雨落叶出红花开”的实验;在讲硝酸盐时,做一个“火龙写字”的小魔术。这样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问题,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一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第三,课堂教学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能力。第五,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且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后,本人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的需要,是化学教育教学的新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好新的挑战,让创新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闫承利主编,《教学最优化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2]王生雄主编,《新理念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实验中学 庞 洁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妥善处理课堂竞赛与大面积提高质量问题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从而达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本人在化学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强烈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看似空洞的理论之间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这是师生共鸣的关键,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这需要教师高超的教材处理能力,找出教材中理论的实践来源,将高雅的通俗化、将抽象的形象化。使学生有了理论源于实践、跳一跳,够得着、努努力,能学懂的感觉。就化学课而言,巧妙设置悬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变化是千变万化的变化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利用这些变化和变化的现象,精心设计实验从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创造悬念,创造欲答而不能,欲罢而不忍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化学原理的心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例如讲“硫酸”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先做一个“魔棒电灯”的实验,在开篇就设下一个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结课的时候点题处理,指明原因,这样在整节课中学生一直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一定会提高!
二、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三、运用化学中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形象生动、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习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的吸引到所要观察的关键现象上来,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催化剂概念、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和氮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机会。学生通过独立实验,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另外,可根据教材内容,自行设计实验,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有趣,可设计小实验或小魔术。例如,在讲酸碱指示剂时,做一个“雨落叶出红花开”的实验;在讲硝酸盐时,做一个“火龙写字”的小魔术。这样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问题,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一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第三,课堂教学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能力。第五,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且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后,本人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的需要,是化学教育教学的新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好新的挑战,让创新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闫承利主编,《教学最优化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2]王生雄主编,《新理念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 【发布时间】2015/6/24 11:40:07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