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学习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在激发阅读兴趣中,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以自主的、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和家长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
1.依据个性心理特点和学段的不同推介书籍
要依据儿童的阅读需求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少年儿童教育读物,不同年级的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有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选择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如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孩子们喜闻乐读的,而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资料性读物、新闻报道等。如小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让他们在阅读中找答案,解决一些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才会真正把课外书籍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加推荐读物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为了不让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太盲目,太随意,我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读物。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
2、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对什么都是感兴趣的,对什么都有一份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常利用晨会及课余等时间给学生讲一些课外阅读内容:有故事、有童话、有科学幻想、有名人名著……待到精彩处嘎然而止,鼓励学生自己找书读;有时当某一学生读完了一本书后,我就及时地在全班上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鼓励他,也激励全班同学象他一样找课外书读;有时当有由“书”改编的精彩电影和电视上映时,看他们谈论得眉飞色舞时,我就告诉他们原著比它更精彩,以吸引学生去读书;有时当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了一些课堂以外学到的好词好句后,或当作文中有好的谋篇布局出现时,我就让该生说说好词好句的来历并谈谈体会,让其他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总之,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另外,我发现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或爱读书的学生怎样学习的,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3、交流展示读书成果,稳定课外阅读兴趣
当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如果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兴趣就会慢慢消退。为了稳定、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展示方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通过读书笔记交流、故事会、朗读比赛、猜谜语、编小报等一系列的活动展示。激发学生爱书、读书、知书、用书的学习兴趣,畅谈阅读的乐趣与收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掌握了读书、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从而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乐事,读中求乐,乐中求写,写中悟乐,学生们自然会在课外阅读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成效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外阅读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内,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教学后,在课外,利用阅读活动时间将学到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及、消化吸收、巩固完善。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等特点的限制,对读书的持久性是不会长久的,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善读与会读,以保持旺盛的读书热情。
1、指导学生总结掌握适合于不同阅读目的、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规律。
例如:诗词和名句、名言、名段等采用朗读、精读的阅读方法效果较佳,其阅读目的可以是理解性的或鉴赏性的或消遣性的等等,可单一性阅读也可以多重性阅读,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而定为宜。阅读小说、散文、说明文……不同类型作品时,可以在教师和家长的指点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目的,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来选择。例如:阅读写人的文章时,着眼分析人物的外貌;读懂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分析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抓文章的主要情节等方法。又如在阅读记事的文章时,注意弄清记事的“六大要素”;弄清叙事顺序(记叙方法);弄清典型事例;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弄清环境中的议论、抒情等方法。阅读指导要扣住“感受蕴情”、“技巧点拨”、 等几个环节,把“阅读与积累”、“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运用”结合起来,这样循序渐进,方法好,见效快。
2、从阅读形式方法上来说,注重养成学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敢于质疑不唯书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借鉴填写读书卡的方法,摘录好词佳句、说说感想、提出问题、收集资料。 总之,运用最佳的阅读方法,取得最大的阅读效果。
三、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不在老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所以教师的工作重点除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还要对学生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上进行指导。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之内化转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学”就是要“习”,因为只有“习”才能成“惯”。阅读习惯一定要从小抓起,重视培养学生 “读、背、记”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这是外因条件;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内因,学生本人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1、 培养善于利用时间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
所以,我每周安排了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带来读,中午开放班级图书角。同时,每天减轻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时间,要求学生每天保证有20—30分钟的阅读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读书”要“见缝插针”,要善于挤时间。这样,学生从小养成了爱惜时间的习惯,养成了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将来他们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的情况下,非常自觉地饶有兴味地去读书,去学习,从而受益于自己,服务于社会。
2、 培养勤思考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要注意“读”、“思”结合.叶圣陶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彻,要理解透彻,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方法之一。”这里的“揣摩”也即“读”与“思”的结合。提出问题便要质疑,解答问题便要辨疑,这个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开辩论会,写感想、谈体会,让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从优秀中华文学事迹中,感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因此,集思广益,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味人类精神,感悟人生,健全人格,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健康成长。
书是人类进步的 阶梯,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让孩子爱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让书香伴随孩子一路成长吧!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南木楼小学 格日卓玛
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宝库,是广大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读书的人生才是诗意的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渠道,充满书香人生。为孩子的书香人生奠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浩大工程.而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得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人说,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我认为应重点抓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学习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在激发阅读兴趣中,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以自主的、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和家长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
1.依据个性心理特点和学段的不同推介书籍
要依据儿童的阅读需求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少年儿童教育读物,不同年级的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有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选择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如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孩子们喜闻乐读的,而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资料性读物、新闻报道等。如小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让他们在阅读中找答案,解决一些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才会真正把课外书籍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加推荐读物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为了不让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太盲目,太随意,我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读物。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
2、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对什么都是感兴趣的,对什么都有一份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常利用晨会及课余等时间给学生讲一些课外阅读内容:有故事、有童话、有科学幻想、有名人名著……待到精彩处嘎然而止,鼓励学生自己找书读;有时当某一学生读完了一本书后,我就及时地在全班上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鼓励他,也激励全班同学象他一样找课外书读;有时当有由“书”改编的精彩电影和电视上映时,看他们谈论得眉飞色舞时,我就告诉他们原著比它更精彩,以吸引学生去读书;有时当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了一些课堂以外学到的好词好句后,或当作文中有好的谋篇布局出现时,我就让该生说说好词好句的来历并谈谈体会,让其他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总之,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另外,我发现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或爱读书的学生怎样学习的,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3、交流展示读书成果,稳定课外阅读兴趣
当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如果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兴趣就会慢慢消退。为了稳定、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展示方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通过读书笔记交流、故事会、朗读比赛、猜谜语、编小报等一系列的活动展示。激发学生爱书、读书、知书、用书的学习兴趣,畅谈阅读的乐趣与收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掌握了读书、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从而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乐事,读中求乐,乐中求写,写中悟乐,学生们自然会在课外阅读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成效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外阅读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内,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教学后,在课外,利用阅读活动时间将学到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及、消化吸收、巩固完善。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等特点的限制,对读书的持久性是不会长久的,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善读与会读,以保持旺盛的读书热情。
1、指导学生总结掌握适合于不同阅读目的、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规律。
例如:诗词和名句、名言、名段等采用朗读、精读的阅读方法效果较佳,其阅读目的可以是理解性的或鉴赏性的或消遣性的等等,可单一性阅读也可以多重性阅读,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而定为宜。阅读小说、散文、说明文……不同类型作品时,可以在教师和家长的指点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目的,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来选择。例如:阅读写人的文章时,着眼分析人物的外貌;读懂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分析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抓文章的主要情节等方法。又如在阅读记事的文章时,注意弄清记事的“六大要素”;弄清叙事顺序(记叙方法);弄清典型事例;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弄清环境中的议论、抒情等方法。阅读指导要扣住“感受蕴情”、“技巧点拨”、 等几个环节,把“阅读与积累”、“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运用”结合起来,这样循序渐进,方法好,见效快。
2、从阅读形式方法上来说,注重养成学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敢于质疑不唯书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借鉴填写读书卡的方法,摘录好词佳句、说说感想、提出问题、收集资料。 总之,运用最佳的阅读方法,取得最大的阅读效果。
三、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不在老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所以教师的工作重点除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还要对学生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上进行指导。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之内化转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学”就是要“习”,因为只有“习”才能成“惯”。阅读习惯一定要从小抓起,重视培养学生 “读、背、记”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这是外因条件;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内因,学生本人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1、 培养善于利用时间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
所以,我每周安排了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带来读,中午开放班级图书角。同时,每天减轻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时间,要求学生每天保证有20—30分钟的阅读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读书”要“见缝插针”,要善于挤时间。这样,学生从小养成了爱惜时间的习惯,养成了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将来他们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的情况下,非常自觉地饶有兴味地去读书,去学习,从而受益于自己,服务于社会。
2、 培养勤思考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要注意“读”、“思”结合.叶圣陶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彻,要理解透彻,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方法之一。”这里的“揣摩”也即“读”与“思”的结合。提出问题便要质疑,解答问题便要辨疑,这个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开辩论会,写感想、谈体会,让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从优秀中华文学事迹中,感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因此,集思广益,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味人类精神,感悟人生,健全人格,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健康成长。
书是人类进步的 阶梯,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让孩子爱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让书香伴随孩子一路成长吧!
- 【发布时间】2015/6/24 11:41:13
- 【点击频次】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