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秦高峰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心小学 秦高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情感与合作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我认为,加强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一、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是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否值得讨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数学知识中有一些容易混淆、需要加强思辨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容易产生争论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讨论价值。
  如:某空调厂2005年生产空调300万台。
  ①2006年比2005年多生产1/3,多生产多少万台?
  ②2005年比2006年多生产1/3,多生产多少万台?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只有提出了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学生才会更加感兴趣,更加投入,这样,才会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组长应轮流做。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做组长,这样,使他们既锻炼了能力,又增加了自信;同时,又防止成绩好的学生出现骄傲自满情绪。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加强学习评价的改革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要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说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时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三要鼓励学生互评、自评、评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积极作用。
  由于探索并实施了以上措施,我们在小组合作方面的路感觉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有信心。每个班级中,出现了一小批卓越的“讲课专家”、“问题专家”、“最佳辩手”等,事实证明,优秀学生的素质不仅没有受到牵制,反而有了更大的升华,这种升华是远远超越于学习成绩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以往的学困生而言,由于“师傅”近在咫尺,他们可以随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强调小组合作的成绩,他们也得到了展现的机会,这对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而远远超越了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收获。作为教师来说,我们欣喜地发觉,课堂上学生的笑声增加了,参与面广了,以往课堂上的沉闷、枯燥正在渐趋消失,课堂真正向着“快乐课堂”的目标迈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会讨论,会发现,会倾听,会提问、会思考、会学习,师生共同分享着成长的快乐。

 

  • 【发布时间】2015/6/24 16:56:56
  • 【点击频次】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