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把握作文“四法” 让习作语言立体活化

 

【作者】 郭军红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把握作文“四法” 让习作语言立体活化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云湾光彩小学 郭军红

 

  《新课标》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对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学习从内容、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轻松作文,舒展紧锁的皱眉头,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首先,应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教师应坚持同学生一道写作,并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水平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改作兴趣。其次,应依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修改、锤炼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益臻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应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教师示范,规范命题
  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注意,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叶圣陶、欧阳修等古今著名文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而且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脑、动手去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另外,学生作文,首先接触到的是题目。题目陈旧、程式化,学生就会厌烦,很难写出好作文。好的题目有助于引出话题,能一下抓住孩子的心,而跃跃欲试,文思泉涌。怎样的命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呢?我认为应注意“五性”“五结合”。
  1.命题的多样性。作文命题方式单一乏味,会使学生失去写作兴趣,因此应讲究命题形式的多样性。(1)可提出作文范围,或提示作文重点,不硬性规定题目。如“写一种动物或植物”“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等。(2)可命补充题。如“我尝到____的甜头”“我忘不了_____”等。(3)可提供开头结层,只续写经过。(4)给材料作文。(5)可自由命题。老师出题目,不一定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于学生来说出了难题,限制了他们的思路。让学生自出题目,可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有助于增强小主人的自豪感。
  2.命题的新颖性。重复多次的传统题目,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如《我的家乡》《一件受教育的事》《我的老师》等,这些题目各个年级都可以通用,毫无新意。我们要出些鲜活的题目,让学生感到新鲜、新奇,如《回家迷了路》《妈妈原谅我》《老师的眼睛》等命题,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3.命题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题目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如想像作文《二○五○年,我们的学校》、《奇异的梦》等。老师要家访,但不知如何走法,这时可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请老师先来我家做客》,事先告诉学生要写出家的位置、家访路线和每个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谁写的最好,先上谁家家访,并捎上这篇作文给家长看。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学生普遍乐意写。
  4.命题的实用性。文章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不可缺少的手段。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议论、描述、说明各种事物,往往需要通过文章来实现。小学生作文就是为此打好基础,为此服务的。讲究实用性是很必要的。如班中出现好人好事,就让学生自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出表扬稿,并登在黑板报上或送校红领巾广播站广播;给产品写说明书、广告词、与小作者通信等形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5.命题的系列性。系列性作文,既可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又可提高写作水平,深受学生喜爱。如我在班中开展了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小伙伴重返校园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围绕这次活动出了如下题目:(1)拟一个活动计划;(2)写一份倡议书;(3)每人给贫苦地区的小朋友写一封慰问信;(4)写一篇活动报道;(5)写一个捐款捐物的场面;(6)采访一位同学;(7)办一张以这次活动为内容的手抄报。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使文章写得更好些,而且能够养成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1.反复朗读,多次修改。
  学生对语言敏锐感觉主(下转第48页)(上接第69页)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2.一文二作,边作边改。
  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原作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有效办法。
  四、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1.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
  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注意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教《凡卡》“在定第一个字以前……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段话时,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通过凡卡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他学徒生活的悲惨。如果有意识地把其中枝节删掉,让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2.典型作文,集体修改。
  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让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3.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让后进生在修改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

 

  • 【发布时间】2015/6/24 16:59:03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