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柯尔文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齐艳新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柯尔文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三中学 齐艳新

 

  【摘 要】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的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小学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动手、动口能力的过程中,既应该做到教育、教学的艺术性,保证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寓教于乐,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柯尔文手势;教学情景;教育方法;学生;愉快

  一、巧用柯尔文手势与音乐语言相结合
  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和其他学科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在于既要对学生进行站、坐、进、出教室的训练,又要把这些训练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各项练习。如:学生进入教室的律动导入我会弹:33 5—33 1—54 32|1-|, 学生在“拍手、拍腿、翻手腕花”律动动作中荡漾。师生问候中:我会弹奏12 34 5 —15. — 53 .— 54 32 1 —中完成。而后:我弹奏:“do —— do”八度音阶的上行、下行,学生就会在身体前方巧用柯尔文手势,在空间把所唱的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来表示七个音阶中各音的高低。例如:唱“do”时,双手半握拳将位置移至腰腹部平行;“re、mi、fa、sol、la、ti、do”各音级位置依次逐渐升高,唱到高音do′的位置越过头顶,听着钢琴声由头顶依次逐渐下行……。直观、形象的柯尔文手势相对不同高度的音高与音乐旋律语言来和学生交流,一方面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另一方面流淌的琴声使课堂气氛更加愉悦,在愉快的琴声中,让音乐课堂“动”起, 柯尔文手势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自然养成良好的柯尔文手势与音乐语言相结合习惯.当然这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督促强化,循序渐进、长期不懈地指导练习,一步步使学生走入音乐的殿堂。
  二、巧用柯尔文手势与快乐识谱相结合
  识谱教学中,我并不一味地强调这个音符那个音符应该唱多低,而是恰当地运用柯尔文手势。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手势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得难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地减弱了。
  三、巧用柯尔文手势是提高音准的训练方式  
  音乐教学中,教师用直观的柯尔文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引导学生观察手势掌握音准。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尔文手势教学法就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手势在身体前方的不同高度,来表示音阶中各音高低的。例如do的位置大致和腰腹部平行,之后的re、mi、fa、sol、la、ti、do′各音级位置依次逐渐升高,高音do′的位置大致越过头顶。柯尔文手势,能够很好的把音高和这个音的倾向和特性形象得表示出来。例如我在教授四年级孩子学唱《捉泥鳅》时,在唱的过程中我发现音准对于这届四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中间一句4? 4 4? 3 2 | 3 — 中后十六节奏型很难把握。于是我就采用了柯尔文手势。首先一边播放《捉泥鳅》的旋律一边做手势,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都做了哪几个音的手势,然后再让学生一边听旋律一边看老师的手势唱,接着让学生只看老师手势清唱旋律,最后让学生自己一边做柯尔文手势一边唱。这样层层深入,学生逐渐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这样教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简单,学生也感到很有兴趣。
  四、巧用柯尔文手势进行二声部合唱训练
  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统一、和谐是合唱的要求。音准与节奏是合唱艺术的基础,是合唱艺术生命力。要保证音准、节奏的绝对准确,必须进行严格、系统地训练。在合唱教学中,两只手同时训练不同的声部效果很好。在二声部合唱的音准教学中,我首先巧用柯尔文手势进行固定音高的训练,先让学生国际标准音“a1”的音高手势位置。将学生分成左右高声部两组。将进行二声部间的和声训练。如:生:观察老师柯尔文左右手不同“do”“mi”手势,闭口哼鸣“do ”“mi”大三度声音不同位置及音准高度,依次推出各音的音高“ru 、fa” “ mi? 、sol”等。在各声部唱准单音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各声部间三度音阶模唱,开始要求唱准自己声部的音高,慢慢就要求“唱一听二”,即既要唱准自己声部的音又敢于听另一声部的音,以培养音准能力,自控能力。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轻声有力的歌唱,这样的合唱清晰可辨。通过动口,动耳,动脑,不断强化学生的和声感觉。这样的练习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每节课都能安排五分钟左右,由浅入深。单组音程唱准之后,可进行音程旋律的演唱。和声练习曲不在于长、难,而在于坚持不懈地练。加深和声感觉是目的。然后逐渐扩大到三声部、四声部的和声练习。可采用“找朋友”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按三度音程关系叠置和声音程练习。如“1”的好朋友是“3”,“3”的好朋友是“5”即?类推……他们很有兴趣。教师还可以与不同声部进行合作的辅助训练,即教师奏或唱第一声部,与担任第二声部的学生合作,以后让第一声部的学生先轻声、再逐渐放开声音地跟自己唱,当教师感觉到第一声部的学生较有把握后,自己的奏唱再随机地由大声转为小声、由完整地唱变为只在需要的地方甚至只在某些音上“搀扶”他们一下,当一点问题都没有后,再让学生两个声部合起来,这样就“水到渠成”了。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反过来辅助第二声部,使之能顺利地与第一声部合作。在演唱训练中,声部的均衡与清晰度也是很重要的,它决定着合唱的协调、和谐和统一。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认为柯尔文手势,创设愉快教学情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即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而且对良好性格的培养、判断能力的提高、心理的发展、身心的健康、都有很好的作用。学海无涯乐为舟,让我们一起享受学习,柯尔文手势,在空间把所唱的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挖掘学生自身的音乐潜在因素,使音乐教学更好地完成培养素质的任务,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所以,音乐课就是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学生就是作品中不断跳动的音符!

 

  • 【发布时间】2015/6/24 17:00:55
  • 【点击频次】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