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享受创作的快乐

 

【作者】 张 丽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享受创作的快乐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三之三新城域幼儿园 张 丽

 

  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时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创造力的培养是当今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儿童的创新形象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提高儿童的创作综合能力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观念,同时也是使儿童作品更意蕴和新鲜感的重要手段。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画不出东西”而烦恼。针对这一情况,我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理解不够深入,往往对对象的认识只停留在肤浅的表象认识上,或者有了较细致的认识却不能表现出来。针对以上现象,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享受创作的快乐。
  一、问题引导,激活记忆中的表象积累。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在儿童的作品中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把常见的形象表现出来,但实际上在儿童的生活经验中,他们的记忆表象却仍然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他们知道房子有摩天大厦、楼台亭阁;人有男女老少、胖瘦高矮,那为什么具体创作中却又常画成那样呢?显然是因为儿童的记忆表象常因时空的转换而被埋掩着,被一惯的表现习性和惰性制约着。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解放、激活儿童的表象记忆,使他们首先从固有的旧习和惰性中突转出来,并从中提取鲜活的“因子”进行新的优化与综合,就一定能创造出具有超越性的新形象来。在这一活动中,设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提问中推动师生思维的交互性,教师不断透视学生的思维状态,层层深入地激活其记忆表象,从而达到创造新形象的目的。显而易见,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们所创造的新形象相对于“旧形象”必然有了“质”的飞跃。
  二、欣赏作品,激发对形象的再创造。
  美术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活动,把孩子的视觉神经带到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中,让他们通过对美的玩赏和评释,引发联想,突破创作思维的苦涩感,拓宽审美意识的范围,激发起思想情感的波涛和对艺术的重新认定,必然为新形象的创作开辟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重构建孩子籍以寻找创作灵感的感悟源,借此让儿童的创作超越浅层的知觉界面和形体的简化构成,即在“成功的典范”中吸取精华,引以为鉴。如选用相应的名家作品,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感受大师的创造性及其表现技巧,让他们从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寻找自我的发现和力量。在《各种各样的树》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二份教具,一份是树生长的环境风景画,一份是具有代表性的树的剪贴形象,上课时,当我把各种树的形象逐一展贴在风景画上时,各种树的形象冲击着儿童的视觉概念,引发了他们无限的联想,笔下的树再也不仅是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组合了,而都是显得那么生动,充满想象的姿态,使人感觉到了生命的可爱与赞美。选用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的欣赏也会有独特的效果,孩子那新颖的角度、大胆的想象、强烈的表现方法和丰富的个性,无不使他们在同龄人的经验中找到自己创新的勇气和胆略,从而创作出更出众的新形象来。
  三、观察摹写,使作品形象更富生命感。
  儿童作品中形象的平面性和简单化,往往是由于对真实形象的理解和记忆留于表面,仅知对象最一般的、最显著的特征,着力于个人喜好特征的表现。因此,要让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有新意的有效方法就是观察与写生。作为老师,要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融人生活,让孩子有机会在你的指导下,去感受生活的百态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让那份真实的生命去充填孩子五彩的童话,让他们的画笔跳跃在缤纷的世界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更为这种可能提供了方便,让你可跟着它上天入海、见奇掠怪,既可鸟瞰大地,也可探究微观世界,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发现体会固有概念与现实的矛盾,从而达到改善“旧”形象,创造新形象的目的。如《美丽的鱼》,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总是只会画二根弧线交叉或二个大小三角形相接的鱼的形象,于是我剪辑了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部分画面,用多媒体技术给他们来一段“声情并茂”的“现场实况”,通过控制操作面板,时而运动,时而反复,时而定格,时而放大,时而全景,时而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和讨论海洋鱼类的动态特征、造型规律、色彩表现、细部刻画、纹理构成等,儿童固有的“鱼”形象立时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找到了一种鲜活的“感觉”。惊羡中,涌起了无数快乐的联想,个个形色俱佳的形象自然而然在孩子们的笔下生动地畅流着,那是他们对生命的真实赞美和大胆创造。
  四、掌握艺术规律,创造美的新形象。
  创新不完全等于奇思妙想、海阔天空,只有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和法则,才能创造出富有美感的新形象来。因此,形象的创新要善于加强艺术手段运用的教学,这样学生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新得美、新得“合理”。如在《表情丰富的脸》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夸张和变形,超越自己对自然的刻意模仿、按主观臆想和感觉来表现,充分体验艺术创新活动的乐趣和胆略。结果个个学生都画出神态各异的脸,显得个性丰富,极富形象张力。我们也可以通过装饰和美化,让儿童突破形象的单一写意,而从形式美出发,通过点、线、面、色的运用,使形象更和谐生动,为了鼓励创新,画出很不一般的“表情丰富的脸”,在教学中,我把好几幅学生的作业剪去外轮廓后固定在白色的画板上,又准备了几个不是面相的形象,如全身的剪影式人物,图案式的手、眼、鱼及刀、牛的图腾、星座等,然后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这些已知形象进行新的形象设计,并尝试多种方案,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根据学生的讨论意见,我都尽可能地试着把他们选中的形象,按他们说的方法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更直接多方位感受到这种创作方式所带来的乐趣和新奇感。
  综上所述,由于年龄和心智水平的特点,儿童作品中的形象虽然常常过于简单化和习惯性,但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创作潜力。因此,通过巧妙运用教学策略,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必然可使儿童在快乐创新中不断挥洒自己的才华、完善自我。

 

  • 【发布时间】2015/6/24 17:06:36
  • 【点击频次】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