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作者】 田勤学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集贤中学 田勤学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在提问设计方面,既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问题,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对学生评价时,要以激励为主,对学生予以准确评价,师生双方共同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 问题设计、启发引导、正确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四点: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第三点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在阅读教学中贯穿这样的理念,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及方法。
  其实,孔老夫子《论语》中就有体现这种理念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孔老夫子在这里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他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明确的认识。“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通时复杂的矛盾心理。老师应对学生加以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做到了“启”。“悱”是指学生对问题已经有了认识,却难以表达的矛盾心理。这就要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老师就做到了“发”。
  今天,我提出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就是想把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我们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联系起来,用孔老夫子的深邃思想指导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要用问题教学法,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问题设计、适时引导、正确评价。
  一、问题设计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焦点,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老师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是问题的设计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认知,设计恰当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具体方法如下:
  1、假设激趣的问题情境
  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地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和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投入情感。孔子《论语》中有《侍坐》一文,孔子问学生子路、公西华等人: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不要因此就不敢说话啊;你们平日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将怎么办呢?孔子用假设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各自的抱负。其实,这种假设提问,正是孔子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智慧,避免了单纯说教的空洞,对以后的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学习采用这种方法。在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们设计假设提问:“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让学生写一段话,来谈谈在这种假设情境下,菲利普夫妇的表现。学习鲁迅《孔乙己》一文,我们重新设计人物命运:“假如孔乙己中了举人,他的命运会发生什么变化?咸亨酒店的人又有怎样的表现?”联系《范进中举》一文,来让学生谈谈变化。看过《鲁滨孙漂流记》,我们提出问题;“假如鲁宾孙没有获救,还呆在荒岛上,后来还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2、根据文本内容和题目来提问
  文章题目大多与文章内容和中心紧密联系。从文章题目出发,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这些重点问题又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果能有好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就会取得好的成效。
  就拿《香菱学诗》一文来说,从题目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问题是“香菱怎样学诗”。围绕此问题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香菱学诗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仔细品味分析,就会发现,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在疏通文意之后,根据题目,设计如下问题:1.愚公为什么移山?2.愚公怎样移山,有多少人参与?3.愚公移山遇到阻挠了吗?4.愚公移山的结果如何?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问题,就会认识到愚公是一位不惧困难,有远大理想,坚定的意志,顽强毅力的老人。
  3、创设多媒体情境来提问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同时刺激多种感官,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展现具体情境,适时地提出疑问,对学生造成心灵的震撼。那么,入情入境的学生,自然也会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之中。
  二、启发引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陶行知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最佳状态。《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针对以上观点,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以下做法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1、比较法
  把学生学习过的课文和正在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所做的比较阅读文本,两者之间存在共性,也可以存在差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可以联系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时,让学生联系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学生会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进而明确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杨修之死》一文,可以借鉴《三国演义》中郭嘉、荀彧等人在曹氏集团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真正原因。
  2、变换角色体验法
  对文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变成主人公的角色来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几次公开课教学中,我看到有的老师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取得了好的效果,这是个好的做法。学生在饰演剧中人物时,自然会对人物角色加深理解。在讨论文本问题时,学生会谈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3、层层剥笋法
  学生对文本问题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开始可能比较肤浅,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要逐步地深入理解,就像剥竹笋,由外层剥开,一层一层深入,到完全理解文本内容为止。我在观摩示范课教学中,发现几位优秀的老师,他们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有位专家在讲授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课时,他先让学生读完课文,了解了文本大意,然后,让学生从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谈起,起初学生谈的不够具体,这位老师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朗读,一遍又一遍地深入阅读,直到学生理解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为止。
  三、正确评价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经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要。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奥秘在于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合理的意愿。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及时予以准确客观的评价。
  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肯定赞赏学生说的正确的地方
  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的意愿把问题回答的很圆满,难免有疏漏之处。我们老师不可求全责备,最好的做法是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好些学生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怕回答不好,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我们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回答
  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要尊重,千万不可把学生仅有的一点创造性的看法给一棒子打死。
  3、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既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又是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友好合作的同学关系是优化教学精神环境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激励学生学习动力的一种策略。要关爱学生,要以和蔼的微笑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教学双边活动才会开展的很精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不会一蹴而就的,也不会照搬一个固定的模式就走到底的。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我们只要抱着一颗赤诚的爱心,爱学生,爱语文,爱工作,终究会在语文教学这座百花园中绽放明艳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在新课标观照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田宗秀主编
  [2]《有效上课》 光明日报出版社 门秀萍主编
  [3]《论语》
  [4]《语文课程标准》

 

  • 【发布时间】2015/7/5 17:52:22
  • 【点击频次】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