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

 

【作者】 马玺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谈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

 

青海省共和县龙羊峡寄宿制小学 马玺玲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理念,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平时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大语文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那么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既然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我们就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空间。许多贴近儿童生活,编排科学合理的教科书正向学生走来。例如一年级语文中,就选择了《奶奶的白发》、《鲜花和星星》、《人有两个宝》等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说到、听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这样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一切有语文滋养的活动,都可以把它当作教材。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如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假期作业;河畔、田野、街道也可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实践的基地。
  ??? 在教材走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时髦的广告词,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为开放活泼的生活化的语文。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已被否定,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不断涌现,但就大多数教师而言,“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还仍严重地存在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忽视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无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很多学生也认为学语文就是上课听教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后把教师要求划的重点词句划起来,把教师要求摘记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做做练习册,与教师对对答案,考试时背一背。认为语文训练就是做练习、做试卷,语文能力的高低就是语文试卷上分数的高低。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也只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只有课堂,才有语文。其实,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文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文经验。应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设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所学内容,这样更容易掌握知识。师生之间要积极互动,相互讨论、交流,相互理解、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一些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课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唤起学生生活的多元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富有自己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理解。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潜在意义的感悟。
  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通过表演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情景,让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同时也能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向别人借东西要有礼貌的道理。
  四、教学场所生活化
  毋庸置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很大程度上在课堂上获得。但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所以,语文教学空间应尽可能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中去,课内课外,双翼并举。只有这样,那些本来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篇篇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而是还原了它的本(下转第37页)
(上接第48页)来面目,变得亲切、生动,充满活力。只1111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可我们却总是把学生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禁锢在教室之中。
  其实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吕淑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然后再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以往的教学评价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分数的高低就等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考试的主要方式也只有笔试,用单一的笔试来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在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听、说却在考试中没有占一席之地,因此导致学生存在不同轻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口语教学也得不到重视,甚至形同虚设。仅凭一张试卷来测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方面的作用,并且容易对语文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如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征文活动,利用校报、黑板报、橱窗、手抄报等展示学生写作成果。同时采用多元评价,将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好像不是在课堂,而是在家里父母或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充满着亲情和友情。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提炼,不断加强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场所、教学情境、教学评价等贴近学生生活。只有让语文课堂生活化,学生才会真正对语文感兴趣,才会把语文的学习当成生活的需要,才会真正的全面的提高语文素养。

 

  • 【发布时间】2015/7/5 17:55:15
  • 【点击频次】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