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规范教师数学语言 培养学生数学素质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对数学语言的熟悉程度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情况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没有很好地对数学语言进行规范化的使用,更没有让学生广泛地去使用数学语言,用数学语言去表达思想,用数学语言去解决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重视教师使用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数学教师作为数学语言的主要传播者,如果教师的语言不严密,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板书的示范性格式书写,使学生用好数学语言。如果教师本身板书过于随意,表达不规范,不清楚,则势必影响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里,讲有理数加法结合律时,有的数学教师为图方便,直接照本宣科,要学生死记(a+b)+c=a+(b+c),没有通过例子举出为什么使用结合律,使用结合律在什么情况下能给我们的计算带来简便。学生就体会不到使用结合律带来的好处,也就不会掌握通过结合律来使计算更简便的数学思想。
总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应准确,规范,使学生从具体生动的数学语言中掌握数学概念,引发兴趣,从准确,规范的板书语言中体会数学的严谨。同时也有利于数学素质的提高。
二、通过课堂教学,强加学生数学语言基础训练
在数学学习中,知识的传授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依附于数学知识的数学语言也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介绍给学生的。教师充分利用数学语言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是准确传授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准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本,弄清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含义,准确理解定义,定理中的数学文字语言的深刻内涵。因为数学课本语言精炼,体系严谨,对于用数学文字语言表达的定义,定理尤其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课本中精湛的数学语言,对课本中的概念,
定理认真辩析,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基本功的形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适量练习,做好数学语言转换
我们知道,有些数学问题用文字表达过于繁琐,用符号表达又过于抽象,而图形表达有时又未必全面。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时就经常需要对各种数学语言进行相互转换,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善于进行语言转换的学生,解题的思路就比较宽,办法就比较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突出语言转换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1、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转换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对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文字表达: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号表达:a+b=b+a;(a+b )+c=a+(b+c)
2、符号语言向图形语言转换
图形语言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视觉语言,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便于观察问题的特征,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许多抽象的文字或符号语言一旦转化为图形语言,便显得具体生动,问题也迎刃而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P9)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就是通过数轴上的点将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及零都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有理数的大小及无限性的认识和理解。
在讲解数轴表示数时,应让学生触类旁通,学会对问题较复杂,而题目本身的图形特征又比较明显时,可以结合图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图形语言或图表语言向其它数学语言转换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信息是以图形或图表的形式给出,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求学生能准确获取图形或图表中的有效信息,并且能把图形或图表语言转换为其它有效的数学语言,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26习题10从图表中可清晰地看出现周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一周中的最大温差等有效信息。
其实, 在数学教材中,以图表形式给出的例子很多。所以说,数学的解题过程其实是通过数学语言的不断转换来逐步实现的。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注意和提醒学生意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法,而且要充分认识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数学中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使其终身受用。
规范教师数学语言 培养学生数学素质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归兰水族乡阳和中心校 王贵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话“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准确、规范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的很多时间”。
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对数学语言的熟悉程度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情况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没有很好地对数学语言进行规范化的使用,更没有让学生广泛地去使用数学语言,用数学语言去表达思想,用数学语言去解决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重视教师使用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数学教师作为数学语言的主要传播者,如果教师的语言不严密,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板书的示范性格式书写,使学生用好数学语言。如果教师本身板书过于随意,表达不规范,不清楚,则势必影响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章里,讲有理数加法结合律时,有的数学教师为图方便,直接照本宣科,要学生死记(a+b)+c=a+(b+c),没有通过例子举出为什么使用结合律,使用结合律在什么情况下能给我们的计算带来简便。学生就体会不到使用结合律带来的好处,也就不会掌握通过结合律来使计算更简便的数学思想。
总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应准确,规范,使学生从具体生动的数学语言中掌握数学概念,引发兴趣,从准确,规范的板书语言中体会数学的严谨。同时也有利于数学素质的提高。
二、通过课堂教学,强加学生数学语言基础训练
在数学学习中,知识的传授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依附于数学知识的数学语言也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介绍给学生的。教师充分利用数学语言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是准确传授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准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本,弄清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含义,准确理解定义,定理中的数学文字语言的深刻内涵。因为数学课本语言精炼,体系严谨,对于用数学文字语言表达的定义,定理尤其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课本中精湛的数学语言,对课本中的概念,
定理认真辩析,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基本功的形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适量练习,做好数学语言转换
我们知道,有些数学问题用文字表达过于繁琐,用符号表达又过于抽象,而图形表达有时又未必全面。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时就经常需要对各种数学语言进行相互转换,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善于进行语言转换的学生,解题的思路就比较宽,办法就比较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突出语言转换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1、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转换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对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文字表达: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号表达:a+b=b+a;(a+b )+c=a+(b+c)
2、符号语言向图形语言转换
图形语言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视觉语言,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便于观察问题的特征,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许多抽象的文字或符号语言一旦转化为图形语言,便显得具体生动,问题也迎刃而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P9)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就是通过数轴上的点将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及零都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有理数的大小及无限性的认识和理解。
在讲解数轴表示数时,应让学生触类旁通,学会对问题较复杂,而题目本身的图形特征又比较明显时,可以结合图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图形语言或图表语言向其它数学语言转换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信息是以图形或图表的形式给出,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求学生能准确获取图形或图表中的有效信息,并且能把图形或图表语言转换为其它有效的数学语言,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26习题10从图表中可清晰地看出现周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一周中的最大温差等有效信息。
其实, 在数学教材中,以图表形式给出的例子很多。所以说,数学的解题过程其实是通过数学语言的不断转换来逐步实现的。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注意和提醒学生意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法,而且要充分认识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数学中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使其终身受用。
- 【发布时间】2015/7/5 17:56:00
- 【点击频次】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