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浅议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青海省兴海县中学 徐淑芳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引导、注意启发,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a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本文主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性”,“培养学习习惯、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参与勇气、鼓励大胆质疑”,“学会迁移、灵活运用”,“考练结合、总结反思、整体提高”等五个方面对此进行尝试探究,以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科学、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提高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别是新课标中文言文分量的加重 ,使教材民族文化的气息加强 ,这就更加突出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长期以来 ,文言文教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少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法不够灵活,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加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少学生发出“学古文难 ,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同时,又要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丰富而优秀的文化遗产,学生们不得不学习与掌握。要造就 2 1世纪的建设人才 ,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进行适当的扬弃。因此 ,改变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低效现象 ,培养与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自己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深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惑,依据《教学大纲》、学生学习情况、实践运用、考试特点,在实践中,我摸索出以下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早在两千年前 ,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真正体味到“好学之乐”。
1.“读”字当头,增加信心。
读,学习文言文第一大法。中学生生初识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将文言文视作是“天书”,深奥难懂,使他们望而生畏。因此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多,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诵读、默读等,但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一句中“於”不读“yū”而读“wū”,《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夫”应读“fú”(“夫”在这里是代词),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举不胜举。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老师的范读更显必要,通过范读,能让学生把握好音节停顿,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时可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进行默读,读懂后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教师既可以验收和评价读的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课文读多了,读熟了,就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古文教学融入现代意识。
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难懂、难学。无疑,文言文的确比我们常用的现代汉语难懂,但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仍被我们所熟知,所运用。因此,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融入现代意识,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以忘记。例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成语,学生可能不知它是怎样来的,它本来的意思是怎样。其实,成语大多源于古汉语中,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或历史知识,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其古今意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作对比分析,这样学生的兴趣何愁不来?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举《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现在“婚姻”的意思为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如放在原词中就令人费解甚至闹笑话了,其实这里用的是古义——“儿女亲家”。这样学生平时常用的词语经教师略一点拨,学生就会感到新鲜,有兴趣,自然也会有学习热情。
3.不拘一格,灵活教学。
单一的教法既僵化了教师的思想,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造成教学上的“死气沉沉”,教师应根据教材上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教《烛之武退秦师》,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第三段中,感受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和深明大义、不辱使命的感人事迹。上《荆轲刺秦王》,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再现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悲壮和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体味文章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教《鸿门宴》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项羽在席间不杀刘邦到底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风度”的辩论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这样,教师不拘一格,灵活教学,学生也会随之而“活”起来的。
二、培养自学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中,要想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养成自觉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只有好习惯,才能帮助你在古文中穿梭。
文言文虽较现代文难懂些,但现行教材所节选的内容通常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学生的潜能是无可限量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能力,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
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凡能让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自看课文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就一概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能对所学内容作出较恰当的理解时,教师应充分肯定,使学生尝到自学的甜头,从而提高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学习荀子《劝学》时,学生们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本注释,在一起相互讨论,课上学生们反映很好,比以前教师唱独角戏效果好多了。之后,学生们增强了自信,作业做得也不错,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三、培养参与勇气,鼓励学生质疑
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种种差异,在文言文学习中,中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个个敛声屏气,害怕老师提问,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水平的提高了。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勇气,鼓励学生质疑。
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教学中串讲到底的传统做法,大胆进行课堂改革,以高效省时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只要言之有理,甚至是能自圆其说,我们都不要妄加否定,而要在精神上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得到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培养迁移能力,提高运用能力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古文化知识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分析、推断语言现象,才能最终受益。
1.积累知识,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学而不用,那是死学,谈不上能力,而知识的运用又必须建立在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有目的,有计划的积累,不仅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并使之系统化,而且能转化为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积累知识的方法常见而又简单实用的是做笔记,学生可以把所学的常见代词、文言通假字、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现象等知识通过分类、比较后将之整理到笔记本上,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人称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他(们)的”等,作指示代词用,译作“这样”、“这”、“这种”等;其次作助词用,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时无实在意义,起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学会积累,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2.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文言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所学知识记忆基础上,那还称不上是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注意运用综合、比较、归类的方法,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新的语言现象,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如在《鸿门宴》一文中,有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个“为”的意义词性各不同,前者是“替”的意思,属介词,读“wèi”;后者是“出”的意思,属动词,读“wéi”。“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为”则表被动,再联系复习旧知识,《荆轲刺秦王》中“乃为装遣荆轲行”的“为”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整理”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提高,能力自会增强
五、考练结合,不断总结与反思,达到整体提高
每学习一篇文言文,就找相应的篇目练习课内,再配以相关的内容延伸课外;同时,做好考试检查,查漏补缺,及时总结反馈。这样,学生们才能达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整体培养与提高。
文言文学习,主要是积累文言词汇,提高理解能力,提高分析能力,那么,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学好课外知识,才能达到整体提高。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有一定的分析、解决能力,才会不畏惧文言文,在各类考试中游刃有余。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的有机统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改进教学,使学生愿学、会学、勤学、乐学,既而培养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从而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走出“死胡同”,踏上光明的大道。
- 【发布时间】2015/7/5 18:01:20
- 【点击频次】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