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怎样上好一节体育课
怎样上好一节体育课
贵州省开阳县第二中学 吴兴娥
【摘 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是属于重要课程,体育课对于农村中学来说,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还能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农村中学场地狭窄,运动器材不足,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尽量发挥已有场地器材的最大作用,保证每一堂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锻炼,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素质教育;运动技能;自主
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准备活动→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讲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下,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与发展。体育课作为学生在校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它的健身功能,以及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展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能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让学生喜欢体育,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作为教好体育课的首要任务。保证每一堂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锻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进行教学内容的锻炼前,要重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预先提高身体各器官机能,提高神经系统指挥协调能力,加速血液循环及提高肌肉温度,使得正式锻炼时身体容易适应,是提高课的效果,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准备活动要有一般活动内容,也要根据课的内容选择一些专门性练习。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有新颖性。
2、课前认真备课。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首先要想好,这节课上什么内容,要些什么体育器材,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整个教学环节应怎样把握,这些都应在课前充分备课,备课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
3、合理安排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农村学校班级数量少,但与城区学校一样实行五天授课制,同一节课两三个班在同一场地上授课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鉴于这种情况,在安排课程时,要打破以往常规,将同一节课内几个班的体育课分散错开,避免因场地和器材的限制而发生矛盾,可在课前事先布置好场地器材,提高器材的利用率,保证每一堂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教者应充分挖掘学生好动的天性,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形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情趣因素,精心设计场地器材,改进教法,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创造兴趣点,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从而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4、以身作则,多做示范。农村学校学生大部分身强体壮,能吃苦耐劳,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惰,不爱做运动,比如借故身体不舒服,对技术难,有危险性动作避而不做,教师要扭转这种对教学不利因素,首先要从我做起,以自己良好的师德教育学生,处处以实际行动做学生表率,并通过平时的谈吐举止,结合教学实际,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确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5、上体育课时,训练要有度。中学生正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身体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我们在上体育课时,训练要注意适度,强训练项目要及时指导并注意休息,不能过分勉强,比如:引体向上教师可适当帮助学生用力引体,仰卧起坐可适当地帮助学生用力,让他们由易到难,熟能生巧。总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学生内在精神的改变,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从现在走向未来这正是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M] 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2000年9月;
[2]陶 同 《创造时代的来临》[M]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年1月;
[3]陈安槐 《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 2002年1月;
[4]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1~11。
- 【发布时间】2015/7/5 18:03:39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