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有心就会有鲜花盛开
【关键词】 ;
【正文】
说实在的,听报告的时候,我一方面敬佩别人取得的成绩,汗颜自己没有做一个有心人,材料用完便扔,白白浪费了自己教学与科研的最佳资料,另一方面我想到我们的学生,如果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加强积累的话,我们的教育不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说的是积累的重要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有这么一段话:“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在积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去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元素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标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高中阶段,我们的学生应该注重积累和梳理。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同时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也是能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但是,不少学生由于急功近利,他们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积累、梳理,认识不到积累、梳理的重要性。他们或轻视积累,或浅尝辄止。还有许多学生对积累的认识肤浅简单,认为积累不过是记住几个词句而已。甚至一提到积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了书袋子和书呆子。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会磨灭学生的灵性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论。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谈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梳理。
学习语文,积累功夫非常重要,那么需要积累什么,梳理什么?
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应当是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面自然包含文字、文章和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各类讲唱文学作品——书面的文学作品和口头的文学作品,也都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文学习中的积累和梳理,首要的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语言材料的积累,除了静态材料之外,还应该注意语言运用的动态范例,包括语言运用中的典范用例、错误用例和文句修改案例(如关于字句推敲、诗文锤炼的故事轶闻)。通过对那些随机积累的语言材料的梳理,抓住体现语言规律的有代表性的语句语段,可以掌握诸如汉语的基本句式和基本的表达方式之类的常规语言表达模式。对那种“非常规”的精彩语言用例的积累,旨在启发语言运用的创新;语言文字运用中典型的错误用例的积累,目的在于供学习和运用时比照参考,有利于提高语言规范的自觉性。
在语文学习中,还需要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语文学习中还要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和梳理。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另外,我们还需要留意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例如,要读懂一篇关于克隆技术的科普文章,除了语文知识以外,还需要哪些知识?要读懂《红楼梦》,又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所以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语文运用的范围有多大,知识视野的范围也应该有多大。
相关素材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和思想素材。作家、诗人,固然需要花大力气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需要从广泛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和提炼思想素材。我们不会要求学生像专家那样去积累素材,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养成习惯,随时捕捉能引起心灵震颤的人、事、物、景各种现象,一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可能稍纵即逝,把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语文积累中,有益于语文学习,也有益于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是会一起发展的。
总之,我们要教学生积累的内容和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得心应手。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己得心应手了,又何愁没有满园春色呢?
有心就会有鲜花盛开
——培训有感:要注重积累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张建华
暑假培训期间,有幸聆听了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王书月老师、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周仕龙老师以及其他几位教师的报告之后,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有心就会有鲜花盛开。也就是说只要平常做个有心人,多积累,多思考,那么一定会取得累累硕果。
说实在的,听报告的时候,我一方面敬佩别人取得的成绩,汗颜自己没有做一个有心人,材料用完便扔,白白浪费了自己教学与科研的最佳资料,另一方面我想到我们的学生,如果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加强积累的话,我们的教育不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说的是积累的重要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有这么一段话:“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在积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去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元素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标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高中阶段,我们的学生应该注重积累和梳理。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同时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也是能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但是,不少学生由于急功近利,他们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积累、梳理,认识不到积累、梳理的重要性。他们或轻视积累,或浅尝辄止。还有许多学生对积累的认识肤浅简单,认为积累不过是记住几个词句而已。甚至一提到积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了书袋子和书呆子。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会磨灭学生的灵性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论。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谈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梳理。
学习语文,积累功夫非常重要,那么需要积累什么,梳理什么?
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应当是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面自然包含文字、文章和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各类讲唱文学作品——书面的文学作品和口头的文学作品,也都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文学习中的积累和梳理,首要的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语言材料的积累,除了静态材料之外,还应该注意语言运用的动态范例,包括语言运用中的典范用例、错误用例和文句修改案例(如关于字句推敲、诗文锤炼的故事轶闻)。通过对那些随机积累的语言材料的梳理,抓住体现语言规律的有代表性的语句语段,可以掌握诸如汉语的基本句式和基本的表达方式之类的常规语言表达模式。对那种“非常规”的精彩语言用例的积累,旨在启发语言运用的创新;语言文字运用中典型的错误用例的积累,目的在于供学习和运用时比照参考,有利于提高语言规范的自觉性。
在语文学习中,还需要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语文学习中还要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和梳理。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另外,我们还需要留意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例如,要读懂一篇关于克隆技术的科普文章,除了语文知识以外,还需要哪些知识?要读懂《红楼梦》,又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所以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语文运用的范围有多大,知识视野的范围也应该有多大。
相关素材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和思想素材。作家、诗人,固然需要花大力气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需要从广泛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和提炼思想素材。我们不会要求学生像专家那样去积累素材,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养成习惯,随时捕捉能引起心灵震颤的人、事、物、景各种现象,一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可能稍纵即逝,把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语文积累中,有益于语文学习,也有益于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是会一起发展的。
总之,我们要教学生积累的内容和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得心应手。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己得心应手了,又何愁没有满园春色呢?
- 【发布时间】2015/7/5 18:09:27
- 【点击频次】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