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下如何布置小学生语文家庭作业的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课题组成员:宁丽萍、韦锋、陈业成
课题研究起始时间: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二年)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丰富的语言积累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可以让家庭作业来辅助实现这个目标。家庭作业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巩固所学知识,寻求未知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比较随意,不大考虑科学性与适应性。致使学生的作业有的只是教材中的练习题或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有的却“千篇一律”,无论是内容、数量、还是形式都缺乏改变,无法激起学生的兴奋点;有的作业“一刀切”,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而定”,这样一来,大量的“繁、难、杂”的作业使学生成了应试教育“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需要加工的“零件”,使得学生不厌其烦地做着抄、写、背等重复劳动,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种种原因致使学生的作业兴趣不浓,热情不高,改革语文家庭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方式才能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作业这一环节如何体现,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此提出《新课标下如何布置小学生的语文家庭作业》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题界定:
研究对象为小学生,要尽快让小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又要让他们此时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发展,因此,正确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完成家庭作业,激发他们对家庭作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知识巩固习惯,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家庭作业就是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也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了一些什么东西的方法。本课题所指的作业,是学生基于一定任务的学习活动。它本身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庸,而是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家庭作业研究”指的是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适宜的语文家庭作业设计和评价。作业研究中要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组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及时地反馈调节,使学习者的心理和行为达到预期目标。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我们的教学却往往表现为整齐划一,家庭作业的布置尤为明显。一样的作业内容,一样的作业要求,使差生越来越差,优生又得不到发展。我们要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作业布置上体现“因材施教”。如常规作业中提到的每天20分钟看课外书,每天背诵一句格言或谚语、歇后语,每周积累一首古诗等,日记每天一篇,没有东西可写时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不写,但一周中必须有一篇达到本学段的基本要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必须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教育是一种认识活动,教育本身就不断丰富着人们对教育实践的认识。
四、课题研究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从作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对当前小学作业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透视和剖析,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教育学、心理学成果,改革作业设计的内容、形式、评价的方法,为在新世纪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具有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语文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内容、形式、评价方法。把语言积累作为语文的一项常规作业;长期坚持,具体安排是:每天至少有20分钟时间看课外书并做好词佳句的摘抄。每天背诵一条格言警句或谚语、歇后语。每周积累一首古诗。常规作业的完成时间不局限于晚上,自己灵活安排。特定作业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布置相应的配套练习。如新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第一课时结束后布置生字新词的抄写和听写。一篇课文上完后布置巩固性与拓展性的练习等等。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条新课程背景下,适合小学高段学生轻松快乐作业、主动探究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将课内学习引入课外,拓展学习领域,既加快语文教学进度,又减轻学生负担;既在快乐中学习,又练就扎实的语文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教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对学生的关注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
六、课题研究内容
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内容的研究: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内容既要讲究基础性,又要讲究拓展性,并且要涉及到语文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家庭作业形式的研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家庭作业量的研究: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对语文家庭作业评价的研究:建立科学的家庭作业评价体系,来关注学生作业量的完成,关注学生作业的过程、态度及后续的改进情况等方面。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理论探索法、经验总结法、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语文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语文家庭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作业习惯,使语文家庭作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了“掌握语文规律” 的角色,笔者提出“语文家庭作业研究”这一课题,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具体做法有:(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对课题进行整体规划,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资料,对学生的课外作业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分析学生现状。初步了解各班学生的作业现状和学生们对作业的看法及完成情况。根据了解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有效作业的动态、作业设计理论、课题研究的方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讨论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1月)
调查分析学生在学校和家中完成课外作业的情况及表现。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完成课外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课外学习,课外作业的针对性。透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训练重点。好的家庭课外作业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采用多种方法实施课题计划,观察效果。为各实施项目经过长时间的指导实验总结,让得出的结论更真实可靠。对学生家庭课外作业状况及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解剖,然后结合相关理论与经验,设计各类作业的作业形式、作业量,制订相关激励机制,评价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实验,不断总结、探索、改进,日趋完善。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对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并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九、研究组织与管理
课题负责人:宁丽桦
理论指导:本校校长和教务主任
课题组织领导:宁丽桦
课题组实验教师:宁丽桦 、宁丽萍、韦锋、陈业成
资料收集和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宁丽桦: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有效设计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通过比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得出经验结论。
宁丽萍: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展示交流,作为阶段性成果记入工作业绩之中。
韦锋::研究过程中尊重研究主体的实际情况,关注主体的发展;不断积累、调整、总结、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拥有创造的权力,给学生留有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陈业成:坚持客观求实的态度,全面收集资料,掌握足够的事实,保持研究过程的可靠性,准确性。研究目标细则的制。
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本课题的理论指导是由本校校长和教务主任参加业务指导,资历深厚,业务水平高,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2.本校环境幽雅,设备齐全,设施一流,有一支文化素质高、业务素质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3. 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都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和科学教育工作之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教研教改、科技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4、课题负责人及成员中有多人参加了省级、市级有关的课题研究、课程改革、科学教育等方面的骨干教师学习培训,对科学教育教学实验研究有一定的认识,有几人研究的课程已在市、县结题,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为开展本课题实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本次的研究具有高度的热情,再加上求实、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一定会使本次教育科研活动结出累累硕果。
十二、预期研究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了解学生在学习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高段语文课文作业的行之有效的好策略、好措施。在作业和课外学习中,既让学生练就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又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且在快乐中学习,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将研究出一套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拓展学习领域,加大学生阅读量,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十三、课题研究经费:4000元(学校研究经费支付)
十四、参考文献:
1. 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新课标下如何布置小学生语文家庭作业的研究
广西陆川县沙坡镇六高小学 宁丽桦
课题主持人:宁丽桦
课题组成员:宁丽萍、韦锋、陈业成
课题研究起始时间: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二年)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丰富的语言积累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可以让家庭作业来辅助实现这个目标。家庭作业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巩固所学知识,寻求未知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比较随意,不大考虑科学性与适应性。致使学生的作业有的只是教材中的练习题或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有的却“千篇一律”,无论是内容、数量、还是形式都缺乏改变,无法激起学生的兴奋点;有的作业“一刀切”,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而定”,这样一来,大量的“繁、难、杂”的作业使学生成了应试教育“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需要加工的“零件”,使得学生不厌其烦地做着抄、写、背等重复劳动,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种种原因致使学生的作业兴趣不浓,热情不高,改革语文家庭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方式才能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作业这一环节如何体现,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此提出《新课标下如何布置小学生的语文家庭作业》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题界定:
研究对象为小学生,要尽快让小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又要让他们此时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发展,因此,正确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完成家庭作业,激发他们对家庭作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知识巩固习惯,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家庭作业就是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也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了一些什么东西的方法。本课题所指的作业,是学生基于一定任务的学习活动。它本身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庸,而是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家庭作业研究”指的是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适宜的语文家庭作业设计和评价。作业研究中要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组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及时地反馈调节,使学习者的心理和行为达到预期目标。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我们的教学却往往表现为整齐划一,家庭作业的布置尤为明显。一样的作业内容,一样的作业要求,使差生越来越差,优生又得不到发展。我们要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作业布置上体现“因材施教”。如常规作业中提到的每天20分钟看课外书,每天背诵一句格言或谚语、歇后语,每周积累一首古诗等,日记每天一篇,没有东西可写时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不写,但一周中必须有一篇达到本学段的基本要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必须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教育是一种认识活动,教育本身就不断丰富着人们对教育实践的认识。
四、课题研究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从作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对当前小学作业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透视和剖析,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教育学、心理学成果,改革作业设计的内容、形式、评价的方法,为在新世纪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具有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语文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内容、形式、评价方法。把语言积累作为语文的一项常规作业;长期坚持,具体安排是:每天至少有20分钟时间看课外书并做好词佳句的摘抄。每天背诵一条格言警句或谚语、歇后语。每周积累一首古诗。常规作业的完成时间不局限于晚上,自己灵活安排。特定作业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布置相应的配套练习。如新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第一课时结束后布置生字新词的抄写和听写。一篇课文上完后布置巩固性与拓展性的练习等等。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条新课程背景下,适合小学高段学生轻松快乐作业、主动探究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将课内学习引入课外,拓展学习领域,既加快语文教学进度,又减轻学生负担;既在快乐中学习,又练就扎实的语文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教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对学生的关注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
六、课题研究内容
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内容的研究: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内容既要讲究基础性,又要讲究拓展性,并且要涉及到语文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家庭作业形式的研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家庭作业量的研究: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对语文家庭作业评价的研究:建立科学的家庭作业评价体系,来关注学生作业量的完成,关注学生作业的过程、态度及后续的改进情况等方面。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理论探索法、经验总结法、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语文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语文家庭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作业习惯,使语文家庭作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了“掌握语文规律” 的角色,笔者提出“语文家庭作业研究”这一课题,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具体做法有:(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对课题进行整体规划,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学习有关资料,对学生的课外作业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分析学生现状。初步了解各班学生的作业现状和学生们对作业的看法及完成情况。根据了解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有效作业的动态、作业设计理论、课题研究的方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讨论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1月)
调查分析学生在学校和家中完成课外作业的情况及表现。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完成课外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课外学习,课外作业的针对性。透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训练重点。好的家庭课外作业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采用多种方法实施课题计划,观察效果。为各实施项目经过长时间的指导实验总结,让得出的结论更真实可靠。对学生家庭课外作业状况及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解剖,然后结合相关理论与经验,设计各类作业的作业形式、作业量,制订相关激励机制,评价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实验,不断总结、探索、改进,日趋完善。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对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并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九、研究组织与管理
课题负责人:宁丽桦
理论指导:本校校长和教务主任
课题组织领导:宁丽桦
课题组实验教师:宁丽桦 、宁丽萍、韦锋、陈业成
资料收集和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宁丽桦: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有效设计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通过比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得出经验结论。
宁丽萍: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展示交流,作为阶段性成果记入工作业绩之中。
韦锋::研究过程中尊重研究主体的实际情况,关注主体的发展;不断积累、调整、总结、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拥有创造的权力,给学生留有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陈业成:坚持客观求实的态度,全面收集资料,掌握足够的事实,保持研究过程的可靠性,准确性。研究目标细则的制。
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本课题的理论指导是由本校校长和教务主任参加业务指导,资历深厚,业务水平高,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2.本校环境幽雅,设备齐全,设施一流,有一支文化素质高、业务素质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3. 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都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和科学教育工作之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教研教改、科技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4、课题负责人及成员中有多人参加了省级、市级有关的课题研究、课程改革、科学教育等方面的骨干教师学习培训,对科学教育教学实验研究有一定的认识,有几人研究的课程已在市、县结题,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为开展本课题实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本次的研究具有高度的热情,再加上求实、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一定会使本次教育科研活动结出累累硕果。
十二、预期研究效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了解学生在学习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高段语文课文作业的行之有效的好策略、好措施。在作业和课外学习中,既让学生练就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又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且在快乐中学习,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将研究出一套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拓展学习领域,加大学生阅读量,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十三、课题研究经费:4000元(学校研究经费支付)
十四、参考文献:
1. 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 【发布时间】2015/7/5 18:10:11
- 【点击频次】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