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作者】 辛 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陕西省西安八七七子校 辛 瑞

 

  【摘 要】 新课程强调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通过“自读、自选、自悟、自创”来提高语文素养。自主性阅读能够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意志的训练。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自主阅读;善读;学法;创新意识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谈就行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当今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培养会读书、爱读书的一代新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和科学的思考方法,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要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出发,研究、探讨、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强烈的兴趣引导下,让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不断求得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不但要提高朗读能力,还要能读懂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
  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通过“自读、自选、自悟、自创”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从读懂到善读。
  (一)充分利用形象引导学生读懂。
  学生自读课文时,把课文描绘的形象与日常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披文以入情,才能领悟课文的传神之笔,真正将其读懂。为此,教师要借助教学媒体创设形象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在《桥之思》的讲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借助形象,强化学生感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播放形形色色的桥的图片,配乐讲解或朗读让学生边看边想:课文先讲的是什么?再讲什么?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又一次引学生回归课文整体,并播放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心桥说的什么?为什么要搭建心灵之桥?  
  (二) 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中掌握学法,做到善读。  
  小语中高段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速度”。教学的指导包括:(1)课前预习性自读,从中弄清课题含义,理清叙述顺序,圈画难懂词句自查字典解决生字新词。(2)课内理解性读书,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结合,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读。(3)课内探究性细读,用多种方法分段,概括课文表达顺序,按照课文叙述画出广场示意图培养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促进发展的转变。  
  为了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速度,可以让学生快速默读全文,认真计算时间;然后,让读得快的同学说说速读诀窍。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小结速读的方法,看前面,想后面;看过渡,想上下;看总述,想分述;看概括,想具体;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     
  二、放手让学生自选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得其乐。  
  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学。因此,学法的选择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学法总结应当调动学生的个体思维;学法评价应当展示学生的个体感受;学法创造应当发挥学生的个体才能。  
  (一) 鼓励学生自选学习内容。  
  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课文、段落、事件、词句有不同的喜好。借助学生的情感动因,让学生自选最喜欢的一个方面、(或一段),讲析交流,可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 尊重选择“学法”。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
  三、拓宽渠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活动的归宿应当是学生的活动创新,学是为了用,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在活动中创新。而创造性是无法由A直接传到B的。它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拓宽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领域,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一)课前铺路架桥。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知道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首先要学生明确预习要求,教给方法,然后安排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并把活动过程写在“预习本”上。
  另一方面,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学生要在短时间里读通、理解、感悟,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教师提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的信息,就能缩短学生的心理、情感与教材的距离,学习的效果就大不一样。
  (二)课外延伸,学中创,创中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应着力于课堂,夯实学生语文的基本功――最基础的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但发展语言能力“功夫在课外”。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大课堂观、大语文观,冲出课堂的小圈子,拓宽学生语言能力锻炼实践的课外天地。
  (1)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创新底蕴。  (下转第59页)
(上接第60页)
  从古到今,凡语文功底深,能力强的人,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反复吟诵名家名篇的。仅靠课内几十篇课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远远不够。低年级儿童爱看影视,我们引导他们看少儿节目,动画故事;爱听故事,经常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鼓励他们把看到的或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去看书中的故事、童话、寓言等。这样就会从小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增强读书的信心和能力。到了高年级,让他们去读通俗的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儿童小说、诗歌,甚至名家名著。此外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太阳》一课,介绍学生读一读《十万个为什么》,并创设机会,在课内进行简单的讲述,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展示他们的读书成果。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积淀创新素养。  
  我们还要想方设法拓宽语文学习内容,运用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积淀创新素养。  
  ①编创手抄报。手抄报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其融语文、美术、书法和各学科知识于一“报”的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提高。  
  ②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投身于社会生活。可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接触社会和生活,获取新鲜的写作素材,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赏自然风光,领略各处的风土人情,陶冶情操;让学生在言谈交往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学习合作相处,做人的思想和能力,从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从小喜欢阅读、会阅读、会独立自主地阅读。必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长久关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兴平《 呼唤本色语文教学,净化教学理念》[R].2010。
  [2]崔玉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发言》[R].2011,3。
  [3]王航舟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J].山西:教学月刊社,2010,7-8。
  [4]韩雨 《让“读”在语文课堂大放异彩》[J].河北:教学月刊社,2010,5。

 

  • 【发布时间】2015/7/5 18:44:06
  • 【点击频次】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