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
【关键词】 ;
【正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动力特征,也是学习习惯的能量来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质就是把学生的外在动机不断地转化为内在动机,把外在的压力不断地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因此,应努力做到:
1、把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只有把理想的实现和学业的成功看成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价值,才能产生长久的内在动机,从而把现在的基础学习当做自己的内在需要。
2、把远期效果和近期效果结合起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造成他们的学习随意性大,缺乏顽强的毅力。因此,教师应把长远目标分化成近期目标,使之切实可行。比如把整册教学的总体目标分化成每一个单元的目标,再分化成每课时的目标。每一次的达标,及时给予正面强化,让学生不断地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得到强化。
3、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志锻炼结合起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爱好是人的内在动机,要保持兴趣和爱好的持久性,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意志的锻炼。把学生的强制性学习转化为嗜好性学习。
二、实施科学的教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特征,也是学习习惯的精髓。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基础。我们知道,学生得到的学习方法和把学习方法习惯化的主渠道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法的运用。因此,教师首先要科学地选择教学法,树立科学的方法观。古往今来,国内外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教学法。但是,前人总结出的良好教学方法,并不能自然地成为我们的教学方法。只有当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或加以选择采用,或加以改造创新,才能形成我们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尤为重要。教学方法的选择,可着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从教材特点去考虑。或是考虑教材的编排体系;或是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
2、从教学方法的媒体去考虑。
3、从学生的特点去考虑。或生理,或心理,或已有的知识、能力等。
4、从教师的特长去考虑。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时还要考虑时间、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因素。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总结教学方法,并反复运用它,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最终达到运用方法习惯化。如:我用“范例式教学法”教学《再见了,亲人》。其中,对关键词语“雪中送炭”,我指导学生用了三步分层次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中其它的几个词语,在之后的几篇课文中也不断强化这种方法,充分发挥“范例”的作用。
最后,教师应及时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强化形成习惯。方法变成习惯和“本能”的过程,也是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一套科学的方法,在反复实践、熟练运用的过程中变得得心应手了,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把良好的方法习惯化,一方面要坚持做到运用方法的“善始善终”;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经常“三省吾身”,抛弃和改掉学习上的坏毛病。把良好地方法习惯化,坚持做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三、选择有效的“助推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高收益而又非常艰巨的工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反复性与曲折性。因此,我们要有效选择良好习惯形成的“助推剂”,使学生尽快步入习惯化的轨道。
1、树立榜样。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往往是学生崇拜的对象,也是其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治学事迹,成功之道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教师要适时介绍,激励他们。同时,教师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在同学之间,运用典型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有亲切感,更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要加强宣传并适时、适当、适量的表彰,推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严格规范学习行为。俗语云: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制定具体的学习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加强评比督促。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所以我们要广开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活动展览,催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标志这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标志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
新疆伊犁巩留县第一小学 薛慧琴
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去培养和训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动力特征,也是学习习惯的能量来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质就是把学生的外在动机不断地转化为内在动机,把外在的压力不断地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因此,应努力做到:
1、把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只有把理想的实现和学业的成功看成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价值,才能产生长久的内在动机,从而把现在的基础学习当做自己的内在需要。
2、把远期效果和近期效果结合起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造成他们的学习随意性大,缺乏顽强的毅力。因此,教师应把长远目标分化成近期目标,使之切实可行。比如把整册教学的总体目标分化成每一个单元的目标,再分化成每课时的目标。每一次的达标,及时给予正面强化,让学生不断地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得到强化。
3、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志锻炼结合起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爱好是人的内在动机,要保持兴趣和爱好的持久性,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意志的锻炼。把学生的强制性学习转化为嗜好性学习。
二、实施科学的教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特征,也是学习习惯的精髓。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基础。我们知道,学生得到的学习方法和把学习方法习惯化的主渠道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法的运用。因此,教师首先要科学地选择教学法,树立科学的方法观。古往今来,国内外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教学法。但是,前人总结出的良好教学方法,并不能自然地成为我们的教学方法。只有当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或加以选择采用,或加以改造创新,才能形成我们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尤为重要。教学方法的选择,可着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从教材特点去考虑。或是考虑教材的编排体系;或是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
2、从教学方法的媒体去考虑。
3、从学生的特点去考虑。或生理,或心理,或已有的知识、能力等。
4、从教师的特长去考虑。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时还要考虑时间、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因素。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总结教学方法,并反复运用它,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最终达到运用方法习惯化。如:我用“范例式教学法”教学《再见了,亲人》。其中,对关键词语“雪中送炭”,我指导学生用了三步分层次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中其它的几个词语,在之后的几篇课文中也不断强化这种方法,充分发挥“范例”的作用。
最后,教师应及时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强化形成习惯。方法变成习惯和“本能”的过程,也是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一套科学的方法,在反复实践、熟练运用的过程中变得得心应手了,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把良好的方法习惯化,一方面要坚持做到运用方法的“善始善终”;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经常“三省吾身”,抛弃和改掉学习上的坏毛病。把良好地方法习惯化,坚持做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三、选择有效的“助推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高收益而又非常艰巨的工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反复性与曲折性。因此,我们要有效选择良好习惯形成的“助推剂”,使学生尽快步入习惯化的轨道。
1、树立榜样。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往往是学生崇拜的对象,也是其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治学事迹,成功之道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教师要适时介绍,激励他们。同时,教师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在同学之间,运用典型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有亲切感,更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要加强宣传并适时、适当、适量的表彰,推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严格规范学习行为。俗语云: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制定具体的学习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加强评比督促。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所以我们要广开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活动展览,催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标志这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标志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发布时间】2015/7/5 18:44:40
- 【点击频次】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