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听课给我的启示
【关键词】 ;
【正文】
3月27日,阳光明媚,春意正浓,何老师身着鲜艳的红,带领着斑斓的“蝶”,共同欣赏学习了“迷人的蝴蝶谷”这篇诗一般的文。
综观全堂,感觉不错,尤其对课堂中老师教学设计中的两巧和学生学中所呈现的两妙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教之一巧:时间放得巧
老师安排了一段配乐朗读,我也和学生一样闭起眼睛,边听泛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场景,内容结束,音乐却在继续,将近十秒钟,让我展开了无限的想象,更全面更深入的感受到此情此景的美。虽说是宝贵的十秒钟,老师的放,却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想象!
教之二巧:空间放得巧
老师试图了解学生对全文的感受把握,出了这样一题:蝴蝶谷的景色( )。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迷人”,老师并未按部就班的把文中的词填入括号让大家齐读,看似辜负了作者的美意却释放了学生的感悟空间,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体悟,括号里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
学之一妙:朗读读得妙
无论是个别学生的初读还是老师指导后的诵读甚至全班的齐读,都让老师耳目一新,可见平日教师朗读指导的了得,学生认真所以不加字漏字,学生思考所以抑扬顿挫,节奏富有变化!
学之二妙:回答答得妙
给蝴蝶取名应该说是最能反映教师教有所值,学生学有所得的最好环节。“我给它取名白裙凤蝶,这只蝴蝶的翅膀上有一层白色的花纹,看起来就像小女孩夏天穿的白色短裙,真漂亮!”学生正是根据课文中抓住蝴蝶的颜色、花纹特征的写作手法来进行说话,还用上了合理的比喻,真不错!
那天,我随其他老师一同去听了罗丽老师的课,看到她教的是“语文园地”,听课的老师不由在心底替罗老师担心起来。“语文园地”是比较难上的课型,要拓展、要趣味……诸多要求,能把握好吗?
一、微笑在课堂上绽放
姑且不谈罗老师的课上得怎样,就罗老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微笑而言:
罗老师的笑是灿烂的,不但嘴角在笑,眼角也在笑。
罗老师的笑是亲切的,伴随着轻声细语,再难的题目,学生们也愿意积极地去思考。
罗老师的笑是真诚的,答错了,没关系,冲你笑一笑,请坐,再想一想。
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多么怕上语文课,语文课上永远是老师呆板的面孔,永远是没完没了枯燥乏味的读与写。
二、灵动在随机中生长
课堂是师生的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总是充满变数,课堂中也充满“不可预知”的变数,但不管学生的思维如何,教师总是忙着教教案。学生发言偏离教案了,教师总是用“下课后我们再讨论”来搪塞,且美其名日“教学机智”等。这如何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机智?课堂呼唤真正的机智,呼唤“随机应变”。罗老师虽是青年教师,但我还是欣喜地看到了他的机智。
罗老师让学生理解“九牛一毛”,学生说:“九牛一毛就是非常珍贵的意思。你想呀,九头牛,只找到一根毛,不是很珍贵吗?”面对学生别出心裁的理解,罗老师不是简单说不,她听出了学生对“九牛一毛”的理解有对的成份,微笑着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说他说的意思对吗?哪儿说对了,哪儿说错了?”既指出了学生答案的不正确,又表扬了说对的部分,还启发了大家,一举两得。
罗老师让学生自读成语,有学生举手问“全力以赴”中“赴”的读音,罗老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当罗老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成语时,另外一个学生正好汇报“全力以赴”,成语刚读出口,罗老师就叫停了,只见她笑着对先前问读音的学生说:“听了刚才同学读‘全力以赴’,你知道“赴”怎么读了吧?”学生高兴地点了点头,并读出“赴”音。我可以断定,罗老师不是“踢足球”,她不但解决了学生的难题,还巧妙地向学生们传递了一个合作的意识——向别人学习是解决难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当学生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全力以赴”后,罗老师立即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内容,并表扬学生活学活用。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又是学习方法的传授。
罗老师,我为你叫好——为你的教学机智,为你的随机应变,为你的“应变”意识。
三、效率在主动中提高
不管罗老师是出于何种动机这样进行教学,但她的教学行为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体现出来的教学思想,我是欣赏的。
这节课主要教学“积累成语”和“读背《三字经》”。整整一节课,罗老师都是通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说来完成。可以说,这些学生几乎“无师自通”,正确读出了所有成语与《新三字经》,基本说出了词句的意思,在少数学生的解说下,学生大多理解了成语与《新三字经》。课堂上,每一个学生在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发言,你能感受到浓浓的思维气息和跃跃欲试的热情氛围。
一切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教师只是“穿针引线”。
我在惊叹这个班学生的活力的同时,我还想到:一些教师手把手教,一个字一个字教,教学真的很扎实吗?也许,考试能够显示出这种“扎实”。但一想到那种沉闷的课堂气氛,我觉得学生更需要愉悦,更需要这种自主的课堂。
当一切变成自己的需要了,我们还需要担心学生学习不自学吗?还需要担心教学效率不高吗?
四、学生是需要发展的
有时,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学生个个是“神童”,要大胆放手让他去做;有时,也不能把我们的学生个个看作是“神童”,什么都让他们自己去捣鼓,乐得个袖手旁观。
学生的发展需要点拨。“沧海一粟”中的“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磨铁杵,终成针”等,你不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怎会明白,不明白这些关键的词名,学生又怎能将成语、短名真正弄明白?适时的点拨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
学生的发展需要时间,学生的发展需要调动。八个成语,三句话,一个“背”字就希望学生能背出来?学生能背,那也是机械记忆,过不了多久就会遗忘。我们可以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这八个成语串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在说话或讲故事的基础上来背,是不是更有趣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背诵,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有效、最巧妙。这样,学生背起来是不是更有意义些?是不是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听课给我的启示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中心小学 钟小英
我所在的学校,每学期都要听青年教师的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节课。一节是何晓丽老师执教的《迷人的蝴蝶谷》,另一节是罗丽老师执教的“语文园地”。
3月27日,阳光明媚,春意正浓,何老师身着鲜艳的红,带领着斑斓的“蝶”,共同欣赏学习了“迷人的蝴蝶谷”这篇诗一般的文。
综观全堂,感觉不错,尤其对课堂中老师教学设计中的两巧和学生学中所呈现的两妙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教之一巧:时间放得巧
老师安排了一段配乐朗读,我也和学生一样闭起眼睛,边听泛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场景,内容结束,音乐却在继续,将近十秒钟,让我展开了无限的想象,更全面更深入的感受到此情此景的美。虽说是宝贵的十秒钟,老师的放,却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想象!
教之二巧:空间放得巧
老师试图了解学生对全文的感受把握,出了这样一题:蝴蝶谷的景色( )。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迷人”,老师并未按部就班的把文中的词填入括号让大家齐读,看似辜负了作者的美意却释放了学生的感悟空间,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体悟,括号里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
学之一妙:朗读读得妙
无论是个别学生的初读还是老师指导后的诵读甚至全班的齐读,都让老师耳目一新,可见平日教师朗读指导的了得,学生认真所以不加字漏字,学生思考所以抑扬顿挫,节奏富有变化!
学之二妙:回答答得妙
给蝴蝶取名应该说是最能反映教师教有所值,学生学有所得的最好环节。“我给它取名白裙凤蝶,这只蝴蝶的翅膀上有一层白色的花纹,看起来就像小女孩夏天穿的白色短裙,真漂亮!”学生正是根据课文中抓住蝴蝶的颜色、花纹特征的写作手法来进行说话,还用上了合理的比喻,真不错!
那天,我随其他老师一同去听了罗丽老师的课,看到她教的是“语文园地”,听课的老师不由在心底替罗老师担心起来。“语文园地”是比较难上的课型,要拓展、要趣味……诸多要求,能把握好吗?
一、微笑在课堂上绽放
姑且不谈罗老师的课上得怎样,就罗老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微笑而言:
罗老师的笑是灿烂的,不但嘴角在笑,眼角也在笑。
罗老师的笑是亲切的,伴随着轻声细语,再难的题目,学生们也愿意积极地去思考。
罗老师的笑是真诚的,答错了,没关系,冲你笑一笑,请坐,再想一想。
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多么怕上语文课,语文课上永远是老师呆板的面孔,永远是没完没了枯燥乏味的读与写。
二、灵动在随机中生长
课堂是师生的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总是充满变数,课堂中也充满“不可预知”的变数,但不管学生的思维如何,教师总是忙着教教案。学生发言偏离教案了,教师总是用“下课后我们再讨论”来搪塞,且美其名日“教学机智”等。这如何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机智?课堂呼唤真正的机智,呼唤“随机应变”。罗老师虽是青年教师,但我还是欣喜地看到了他的机智。
罗老师让学生理解“九牛一毛”,学生说:“九牛一毛就是非常珍贵的意思。你想呀,九头牛,只找到一根毛,不是很珍贵吗?”面对学生别出心裁的理解,罗老师不是简单说不,她听出了学生对“九牛一毛”的理解有对的成份,微笑着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说他说的意思对吗?哪儿说对了,哪儿说错了?”既指出了学生答案的不正确,又表扬了说对的部分,还启发了大家,一举两得。
罗老师让学生自读成语,有学生举手问“全力以赴”中“赴”的读音,罗老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当罗老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成语时,另外一个学生正好汇报“全力以赴”,成语刚读出口,罗老师就叫停了,只见她笑着对先前问读音的学生说:“听了刚才同学读‘全力以赴’,你知道“赴”怎么读了吧?”学生高兴地点了点头,并读出“赴”音。我可以断定,罗老师不是“踢足球”,她不但解决了学生的难题,还巧妙地向学生们传递了一个合作的意识——向别人学习是解决难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当学生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全力以赴”后,罗老师立即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内容,并表扬学生活学活用。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又是学习方法的传授。
罗老师,我为你叫好——为你的教学机智,为你的随机应变,为你的“应变”意识。
三、效率在主动中提高
不管罗老师是出于何种动机这样进行教学,但她的教学行为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体现出来的教学思想,我是欣赏的。
这节课主要教学“积累成语”和“读背《三字经》”。整整一节课,罗老师都是通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说来完成。可以说,这些学生几乎“无师自通”,正确读出了所有成语与《新三字经》,基本说出了词句的意思,在少数学生的解说下,学生大多理解了成语与《新三字经》。课堂上,每一个学生在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发言,你能感受到浓浓的思维气息和跃跃欲试的热情氛围。
一切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教师只是“穿针引线”。
我在惊叹这个班学生的活力的同时,我还想到:一些教师手把手教,一个字一个字教,教学真的很扎实吗?也许,考试能够显示出这种“扎实”。但一想到那种沉闷的课堂气氛,我觉得学生更需要愉悦,更需要这种自主的课堂。
当一切变成自己的需要了,我们还需要担心学生学习不自学吗?还需要担心教学效率不高吗?
四、学生是需要发展的
有时,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学生个个是“神童”,要大胆放手让他去做;有时,也不能把我们的学生个个看作是“神童”,什么都让他们自己去捣鼓,乐得个袖手旁观。
学生的发展需要点拨。“沧海一粟”中的“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磨铁杵,终成针”等,你不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怎会明白,不明白这些关键的词名,学生又怎能将成语、短名真正弄明白?适时的点拨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
学生的发展需要时间,学生的发展需要调动。八个成语,三句话,一个“背”字就希望学生能背出来?学生能背,那也是机械记忆,过不了多久就会遗忘。我们可以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这八个成语串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在说话或讲故事的基础上来背,是不是更有趣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背诵,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有效、最巧妙。这样,学生背起来是不是更有意义些?是不是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发布时间】2015/7/5 18:53:05
- 【点击频次】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