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

 

【作者】 罗小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中心小学 罗小梅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易于动笔写真事,乐于动笔表真情。作文是语文基本功中集中的体现,也是衡量和体现学生其他语文技能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激发写作欲望,培养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习作中感受到快乐。 “兴趣乃写作之本”,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景,培养观察的兴趣。
  爱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不有心,小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观察,培养兴趣观察是学生认识的源头,是写作的起点,尤其在孩子认识世界,练习写作的起步阶段,迈好坚实的一步,意义极为深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根据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好胜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使学生乐于观察,培养习作兴趣。一天,我发现我们班的几名男同学每人拿着一个塑料袋,围着月季花捉蜜蜂,我很奇怪。课下找到几名学生了解情况,他们有的说:“捉蜜蜂是想观察蜜蜂是怎样蛰人的。”有的说:“捉到蜜蜂后把它放到瓶子里反复摇晃,蜜蜂就会把蜂蜜吐出来,然后冲水喝。”……知道这些情况后,我想,学生对蜜蜂这样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认真地去观察,了解蜜蜂的有关知识呢?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观察蜜蜂是如何飞行的,如何采蜜的。这个作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天,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中进行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命题目进行习作练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通过学生观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让孩子经常去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浪花”——写观察日记。
  二、让学生体验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
  写作源于生活。俗话说:“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学生写作文难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作文的内容来源生活,并用语言问字把生活体验表达出来。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以他们的学习,生活为起点,为中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丰富他们的感受。体验生活力求新,激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如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指导写秋景的文章,我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想秋天的景,秋天的人,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的也应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可见,兴趣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内动力,是习作的支点,其实也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三、让学生博览群书,在书中找到快乐的源头。
  孩子们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引导他们博览群书,能让它成为快乐的源头。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极少部分学生能亲身经历外,对生活的认识还得靠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和交际。同时,通过这些阅读和交际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都说得非常明白。对于习作来说,读书当然不是写作之“源”,但我们从许多优秀作品的阅读中,能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我引导学生看《小学生习作》、《童话故事》。《作文同步训练》等书籍,让他们互相交流,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把自己看的好书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这样大量的阅读和交流,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开阔视野,从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妙。这样,学生再写作文,便不会觉得“头脑空空”了。
  四、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力求新,激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它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可化静为动。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写作兴趣,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观察也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我事前没有通知学生,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摄下学生活动的几个场面,如: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拍的时候有意捕捉学生活动时的细节,如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上课时,我先慢放画面,而后放大某个重要的特写镜头,并适时地让画面定格,这样的慢放、放大特写、定格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趣味观察;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这时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热情四射,看完后,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跃然纸上。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教育家赞科夫说的那样:“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要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对习作有兴趣,心情愉快地写,写出来的东西就有真情实感,习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 【发布时间】2015/7/5 18:54:07
  • 【点击频次】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