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点做法
【关键词】 ;
【正文】
湖北省房县实验小学 唐 云
笔者就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1.激活生活经验,设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教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下雨后的晚上,为了避免走入水坑,你应该往亮处走还是往暗处走?在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如果你背对着月亮该怎样走?迎着月亮又该怎样走?这时学生的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光的反射”。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设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旧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活动中提出假设——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例如:演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的实验时,在原来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然后用酒精灯对试管的上部的水加热,当上部水已沸腾了,下部水中的小鱼却安然无恙。这样既配合补充了教材上的内容,又调动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第二,创设描述性的生活情境。有些问题情境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但不能在课堂上真实地展现出来。为此,教师要通过语言等手段把问题情境生动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例如:学习热学有关内容及大气压后,提出问题:有人想买一个腌菜的坛子,要求密闭性良好, 怎样才能快速选出一个不漏气的坛子? 有位同学讲了他的最佳选择办法:先在坛子口的水槽中加上水,然后将一张点燃的纸丢进坛中,稍等一会儿盖上坛子盖,若槽中的水能被吸进坛子里面,说明坛子不漏气,否则坛子漏气,并谈了他的选择原理。全班学生听了他的描述后都懂得了其中的原理。
第三,创设画面性的生活情境。教师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还原包含学科知识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着的“现实”中,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理解新知。例如:在教学“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时,我就创设这样一个情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影片,中国泉州一博物馆的景观广场,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是博物馆的门户,地面是本地的石材,中心是个巨型的水池,在炎热的夏天,是市民玩耍的好去处,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到水池里玩,而站在石材上觉得很烫脚了?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石材和水吸热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却不一样。象上述的例子,将学生要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弥补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物理问题、巩固教学知识。
第四,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中,让学生亲自用实际的秤,用两个不同的秤砣去称同一个物理的质量,结果是秤砣小的称出的质量大。生活中的小贩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牟取黑心钱的。这样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景中,并能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生活实践,培养能力
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但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组织开展“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中,让学生如何收拾散落于地面上的钉子、如何使用启子开瓶盖更省力等等。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物理的价值所在,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而且这样的应用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开放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在物理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力求体现现实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价值,使学生经历“学习物理有意思——想参与——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一个情感历程,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生活化,多了一份生活的自然,不牵强、不刻意,在不经意之间便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生活的魅力也大概在此体现了。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应尽量创设接近自然的真实情景、模拟生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较真实的生活情景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类物品模拟生活、进行物理学习。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探索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几年来的生活化教学实践使我们感悟到:教学必须让学生课前做好调查准备,积累生活经验;课上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所以,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实现“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点做法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高华田
湖北省房县实验小学 唐 云
我们知道许多的物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很多的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为此,教学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生活中的物理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物理课堂,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与发现物理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物理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概而言之教学要做到生活化。而教学的生活化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能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笔者就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1.激活生活经验,设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教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下雨后的晚上,为了避免走入水坑,你应该往亮处走还是往暗处走?在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如果你背对着月亮该怎样走?迎着月亮又该怎样走?这时学生的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光的反射”。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设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旧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活动中提出假设——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例如:演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的实验时,在原来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然后用酒精灯对试管的上部的水加热,当上部水已沸腾了,下部水中的小鱼却安然无恙。这样既配合补充了教材上的内容,又调动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第二,创设描述性的生活情境。有些问题情境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但不能在课堂上真实地展现出来。为此,教师要通过语言等手段把问题情境生动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例如:学习热学有关内容及大气压后,提出问题:有人想买一个腌菜的坛子,要求密闭性良好, 怎样才能快速选出一个不漏气的坛子? 有位同学讲了他的最佳选择办法:先在坛子口的水槽中加上水,然后将一张点燃的纸丢进坛中,稍等一会儿盖上坛子盖,若槽中的水能被吸进坛子里面,说明坛子不漏气,否则坛子漏气,并谈了他的选择原理。全班学生听了他的描述后都懂得了其中的原理。
第三,创设画面性的生活情境。教师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还原包含学科知识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着的“现实”中,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理解新知。例如:在教学“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时,我就创设这样一个情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影片,中国泉州一博物馆的景观广场,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是博物馆的门户,地面是本地的石材,中心是个巨型的水池,在炎热的夏天,是市民玩耍的好去处,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到水池里玩,而站在石材上觉得很烫脚了?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石材和水吸热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却不一样。象上述的例子,将学生要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弥补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物理问题、巩固教学知识。
第四,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中,让学生亲自用实际的秤,用两个不同的秤砣去称同一个物理的质量,结果是秤砣小的称出的质量大。生活中的小贩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牟取黑心钱的。这样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景中,并能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生活实践,培养能力
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但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组织开展“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中,让学生如何收拾散落于地面上的钉子、如何使用启子开瓶盖更省力等等。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物理的价值所在,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而且这样的应用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开放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在物理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力求体现现实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价值,使学生经历“学习物理有意思——想参与——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一个情感历程,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生活化,多了一份生活的自然,不牵强、不刻意,在不经意之间便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生活的魅力也大概在此体现了。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应尽量创设接近自然的真实情景、模拟生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较真实的生活情景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类物品模拟生活、进行物理学习。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探索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几年来的生活化教学实践使我们感悟到:教学必须让学生课前做好调查准备,积累生活经验;课上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所以,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实现“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 【发布时间】2015/7/5 18:54:25
- 【点击频次】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