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渗透“民族精神”微探

 

【作者】 屠 珊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渗透“民族精神”微探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二小学 屠 珊

 

  【摘 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渗透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两个途径实现。
  【关键词】 语文课堂;渗透;民族精神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目前语文教学大多比较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文本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予以重视。一些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民族情感体验不深。语文课堂就是民族精神繁衍生息的重要教育阵地,在课堂上,只有把民族精神渗透在课文中,浸润在教师教育教学的语言中,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工作,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英雄伟绩的重要基地;成为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讨。
  一、在教学内容上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就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古今优秀人物、历史故事等,颂扬爱国主义、正义感、艰苦奋斗精神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内容,教师可直接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1.教材中  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为前提与基础。一是做好学科民族精神教育总规划,对教材本身蕴含的教育内容的体、块、点,恰到好处地挖掘、体现到位。二是分解总规划,落实到课堂教案,即教学目标要包括具体知识目标和民族精神教育目标,如:在哪里体现?体现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去体现?
  2.讲读中  即按备课教案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自觉到位。课堂教学体现民族精神教育一般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落实:在课堂导语中体现,在课程背景上体现,在涉及人物上体现,在学科教学目标中体现,以及在组织评价教学中体现等。
  3.总结中  在组织、总结、评价中既要注意教材知识的系统化,又要注意情感的升华。除此,还要布置课后相关的读物,丰富学生的精神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在教学方式上
  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并不是把它概念化,也不是把它表面化,更不是把它标签化,而是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把民族精神的精华与甘露像“输液”一样,滴滴注入学生心田。
  (一)课前准备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场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要想体会这种情感,走进课文中去,是学好课文的前提。可是50多年前的事对这些出生在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那么遥远,更何况他们生活在小康社会中很难体会到新中国成立对人民的意义。
  上课前,我指导学生上网收集阅读了许多解放前后的相关资料,又组织他们观看了纪录片《开国大典》。片中旧社会百姓的艰难困苦,解放战争的惊心动魄,开国大典的庄严,让学生一下明白了新中国是由千千万万烈士鲜血铸成的、全国人民都为这一刻的到来欢欣鼓舞。我们现在的优越生活都从那一刻开始建设而来,祝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心愿一下子在学生心中冒了起来。尤其看到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幕时,学生纷纷站起来,使劲地鼓起掌来,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学生如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不难理解参加庆典群众的爱国情绪了,为在学习中更进一步挖掘民族精神打下了基础。
  (二)文本感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文本要选得准;教学目标的制定明确集中适切,要能够把三个纬度的目标当作一个整体来思考;教学思路的梳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要体现出民族精神教育,并且应该是发展地动态地落实教学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渐渐进入文本,逐步达成目标,民族精神教育不是外加的,不是被拔高了的,不是结尾唱高调的,也不是靠教师的分析讲授能够达成的。语文学科中渗透的民族精神教育应该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理解其典型意义,靠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染学生,靠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感染学生。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情感型课文。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直观地再现五壮士用石头猛砸敌人的动人瞬间,加上准确的神态姿势,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渲染了五壮士悲壮跳崖的感人一幕。音乐、画面、语言、神情和谐顺利地营造出与狼牙山五壮士相匹配的课堂气氛。
  通过品悟,学生入境动情,他们会为“猛地举起”石头的动作而感动;会从“同志们!用石头砸!”中悟到“五壮士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从“石头像雹子一样……”悟到写出了五壮士的仇恨和决心,会从“喜悦”、“昂首挺胸”、“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砸碎”等这些词句里体会到五壮士壮丽的内心世界,英勇豪迈的壮士气概,深入了解五壮士跳崖时丰富感人的内心世界。
  (三)产生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悟到了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那么,“朗读”就可以将其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弘扬民族精神,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也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和灵魂。
  课文《完璧归赵》中,指导学生朗读在面对恃强凌弱的秦王时,蔺相如是如何理直气壮、临危不惧的。字字句句,维护国家利益的坚贞,爱国之心可见,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而生动起来,这一份份从民族英雄身上折射出的民族之魂闪烁着迷人的光辉,荡涤着孩子的心灵。“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写出了蔺相如誓死护玉的决心,写得具体生动,读起来也很有劲; “撞碎”要读重音。最后,请学生带着动作一起齐读。学生们读得铿锵有力、落地有声,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誓与宝玉同生死的情感即刻在我们胸中升腾,犹如潮水般汹涌而出。
  (四)课外拓展
  拓展教学内容,适时引入鲜活的现实生活信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能促进民族精神的渗透。
  《军神》这篇文章描写了刘伯承元帅,手术不用麻醉药,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使我们强烈感受着刘伯承的钢铁般意志,并产生了由衷的深深敬意!在完成“语言直播厅”表达训练时,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生1:是一个意志力非常坚强的人。
  生2: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英雄。
  师:在你的心目中还有哪些让你由衷敬佩的中国人呢?说说你敬佩的理由。
  刘胡兰、小萝卜头、黄继光……一长串的名字从他们口中喊出来。
  师:“那么,现在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值得我们敬佩呢?”(我将他们的思维拉回现代生活中。)
  生3:“神舟5号升天了,杨利伟是我们的英雄!”
  生4:“刘翔跨栏世界第一,为我们亚洲人、中国人争光了,他是英雄!我最敬佩他啦!”
  生5:“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阿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她值得我们学习!”
  ……是啊,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们从这些当代的英雄身上同样感受到了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明确了他们将来的努力方向。
  民族精神根植于民族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应在教学中将其精神点点滴滴融入学生体内,滋润他们的心田、震撼他们的心灵,让所有的学生立民族精神根、树爱我中华魂,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陈绶祥, 董立君《素质教育在中国》[M] 1991 年3 月第一版封尾
  [2] 《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2002 年, 中国人事出版社。
  [3]袁媛;在语文课中实现民族精神的升华[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10期
  [4]教育部部署新学期各项工作 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08年08期
  [5]胡金枝;基础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李昌富;;民族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9期

 

  • 【发布时间】2015/7/21 17:32:39
  • 【点击频次】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