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高兴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一小学 高兴花

 

  【摘 要】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我们教师永远的追求,有效的教学是一线教师关心的话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以致用。
  【关键词】 有效性;情境;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怎样的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我们教师永远的追求,有效的教学也是一线教师关心的话题。因此,有效教学理念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基本教育理念,也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南针,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使课堂教学高效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 对“有效”的正确认识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 关于“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 准确把握教材,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教材是新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二) 精心设计教案是教学有效性的依据
  在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呈现方式及蕴含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对教材进行开发、加工,使学生能领会其深刻内涵。
  (三) 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1、 联系生活密一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数学教学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体现出数学的“应用味”。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儿童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努力把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认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新知识,如在学习“元、角、分”计算时,我首选了解学生是否去商店购买过物品,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简单的买卖计算,学生探知欲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浓厚了,学习效果就显著了。又如在学“角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教室里哪些物体有角,角的大小怎样,角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等,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并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会从学生心理深入激发学习主动性。
  2、 创设情境趣一点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观,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全部的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推动学生学习。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并以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为故事情境引入新知识,生动的童话故事马上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讲数学广角中的排列组合内容时,我以数学小精灵聪聪为主角,带领大家参加游园闯关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才能让他们真正喜欢上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3、 实践操作多一点
  儿童一般以自己的感官体验为依据来认识事物,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因为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知识,学生理解才最深刻。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探究新知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的丰富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数数时,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班上的同学的人数和校园里垃圾桶的个数,这样既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又感到学习的乐趣”。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这时我追问:怎样数才能不重复也遗漏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在认识了相对面后,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有的摸一摸,有的量一量,有的拼一拼,有的画一画等等。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经过操作验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敢于放手,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做数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从而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4、 师生互动多一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应互相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方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感受,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互动教学强调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如:教学一年级“统计”时,学生在统计图中涂色表示各种小动物数量的多少 ,遇到问题可以求助,完成后小组内互相欣赏,互相检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逐一展示和让学生评价,学生认真观察后发表意见,“他多涂格了”、“直条图与小动物没有对齐”、他涂各类颜色大多,又乱又浪费时间等,经过这样的互动,暴露的问题也轻松地解决了。
  5、 参与过程多一点
  一切教学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财富,因此新课改倡导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索,积极参与,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使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在教学“12-9”时,我让学生可以充分运用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怎样计算“12-9”又简单又快速,并总结出好办法。同学们跃跃欲试,动手尝试,经过短暂的操作探索后,学生纷纷举手汇报自己的办法。①因为9+3=12,所以12-9=3 ②通过分成出来的,12可以分成9和3,所以12-9=3 ③直接减去的,12根小棒去掉9根,剩3根。④用差补方法算出来的,2减9不够差7,就问十位上10借7补上,剩下3,所以12-9=3 ⑤十减法,2减去9不够减就用十位上的10减去9剩1,再和2加起来是3,所以12-9=3,对于同学们想出的好办法,我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并让学生分析评价在不用小棒的情况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快又对,并用上面几种方法尝试算一算,比一比。很快学生们都通过试验得出了第①种和第⑤种方法最简便结论。经过大家这样亲身经历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的由来,还感受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展示思考过程的同时,也是相互学习、补充共同提高的过程,这样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然,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迅速构建了新的认知结构,达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目的。
  6、 评价激励多一点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能为以后的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要把知识的传授与情感的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口中的“赞美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例如: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不敢问答时,对第一个同学说“你真勇敢,给同学们做了榜样”,当学生的思维有闪光点时可表扬说:“你真了不起,你想到了老师还没有想到呢”!既使学生回答不完善或不正确时也要鼓励学生的踊跃和积极性,作业评价时可以在旁边画上笑脸、苹果、五角星或者写上如“肯思考、有进步”等评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体验情感,使情感成为学习动力。
  总之,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学出精彩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既能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习有情感的数学,体验成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心理特征出发,以人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深化新课程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和数学素材,和谐的探索氛围,让书本的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让学生快乐的学生活数学,那么就能使教学过程扎实有效,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 【发布时间】2015/7/21 17:33:03
  • 【点击频次】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