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戴江丽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疆察布查尔县第三中学 戴江丽

 

  【摘 要】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在一堂课中,你是在重视知识,还是在重视思维?成功的一堂课,不仅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懂学生如何去学会知识。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时效。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应培养高中学生哪些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 地理思维能力;欠缺表现;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许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学生当中有这样的说法“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首推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垂直地带性的理解,当学生单独学习同一山脉雪线高低和迎风坡、背风坡的关系,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和阴阳坡的关系时,学生可以理解。但比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迎风坡又是背风坡,又该如何分析,学生又不太清楚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学习人口的增长,在高中地理强调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机械增长有关。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这两大影响因素,及进行相应思考。在头脑中易形成人口出生率高则当地人口数量就多的错误结论。
  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是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的帮助更大。
  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尊重学生,构建和谐课堂
  常言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学生心情是否愉悦,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这些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学习效果的优劣。而教师能否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成为学生尊敬、可信的朋友则至关重要。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往往还会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那怎样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1、引导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并给与指导和相应的调整。
  2、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能够掌握并坚持下来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
  3、吃透《高考说明》。《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4、认真研究考情,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作为老师要留心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第三:精炼提问,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的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催化剂。精炼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场,并以地理知识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例:“天山云杉为什么生长在天山北坡,而不是生长在天山南坡?天山北坡和天山南坡有何差异?”“新疆的瓜果为什么这么甜?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安全措施增加当地水果的糖分含量?”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去思考问题的正确答案,从而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第四:强调动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动手做一遍。如果教学只凭老师的语言或教材上的文字,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教学情境,使他们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找到正确答案。例:在讲三圈环流时,先让学生根据预习制作相应模型,引导学生在讲完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基础上,要求学生讲解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再动手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然后观察南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异同。
  第五: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迁移能力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关键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设置配套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不防多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如何分析的?你能否举出相应的实例?”而不是问“你知道了么?”并尽量给学生以机会,回答、参与。既能通过回答和交流,找到学生思维的瓶颈所在,拓展学生思维,也能引起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总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尽可能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灵活变化教学环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地理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晓磊.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
  [3]赵兴利; 关注学科特性,提高地理思维能力[J]; 地理教学; 2011年23期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5]《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13.4

 

  • 【发布时间】2015/8/5 16:20:02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