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巧用“生成”,课堂因而精采

 

【作者】 谢凤敏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巧用“生成”,课堂因而精采

 

新疆博州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一小学 谢凤敏

 

  我们每次上课前,都精心准备了教案。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处理预设教案与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矛盾,是新课程改革中最“热”的话题。也是我们教师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平时备课,为此费劲心机设想种种方案,殊不知许多良好的教育机会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出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及时抓住。
  那天我在教学《捏鸡蛋》这一课时,上课前我拿了一个鸡蛋,先让学生轮流尝试着捏,体验一下“捏鸡蛋”的滋味。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上来捏,一个,两个,三个……,眼看着学生们纷纷败下阵来,我正在暗暗高兴,因为这正是我课前预设的环节,等学生们都捏不碎,这样就能引起大家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这堂课学生一定会学的主动、积极,整堂课的气氛也一定会很好。
  我正按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盘算着,突然,“啊”的一声,全班同学一片惊讶,继而露出惊愕状,原来刘雨欣同学捏碎了鸡蛋,由于用力,捏碎的鸡蛋汁四处飞溅。只见刘雨欣同学的脸上、手上都是鸡蛋汁,正不知所措的站在讲台旁,我连忙让他到水池里洗掉鸡蛋汁。学生们纷纷用手语议论起来:“他怎么能捏碎,我怎么捏不碎呢?”“他是怎么捏碎的。”特别是张磊,自认为是全班力气最大的,有些不服气。
  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刘雨欣洗干净了,回到教室。这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先放下书本,让刘雨欣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捏鸡蛋的,她告诉大家:“我把鸡蛋捏在手心,中指用力向内一按,鸡蛋就碎了。”我又问其他学生:“你们是怎么捏的?”“我们把鸡蛋整个握在手心,鸡蛋的四周受力均匀,所以怎么也捏不碎。”同时我又引导学生:“根据刘雨欣刚才说的捏鸡蛋的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手指按鸡蛋,其他手指和掌心不用力,鸡蛋的四周受力不均匀,鸡蛋就碎了’。”“阿,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多有趣的课前热身,多有趣的一个意外,却意外的解决了课文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课文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解决后,在学习全文就轻而易举了。通过以上的教学,我进行了思考:
  一、准确把握了课堂的生成点。
  “预设”是指根据课文和学生状况而设计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有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任何一节课,老师都会有一个预设教案,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教而不乱。但是当预设的过程受到课堂出现的意外冲击时,我们怎么办?我认为本堂课我做了较好的处理。我没有因意外而乱,也没有因意外而不顾,而是对课堂发生的意外做到了很好的把握,临时改变了教学预设,使教学顺着课堂出现的意外走,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把以学生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了,真正做到了“把传统的按教而学,变成顺学而导。”
  二、恰当利用课堂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
  本节课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是:刘雨欣无意中捏碎了鸡蛋。我对这一意外较好的进行了利用,抓住“无意捏碎了鸡蛋”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破解了文中的知识点和理解了重难点。根据课堂反馈,确实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总之,我们的教学应该是自然的,不必刻意求顺、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

 

  • 【发布时间】2015/8/5 16:25:33
  • 【点击频次】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