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的“言”“意”兼收
【关键词】 ;
【正文】
一是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棒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应。”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意境、从而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例如:在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的教学中,我就把指导朗读贯穿于全课的学习,贯穿理解感悟的全过程,充分体现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阅读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读出感受。为了让学生感受海水美,我指导学生读好“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这句话,要求读出海水的美。其次,引导学生读出形象。如在读贝壳美的句子“美丽的贝壳映着阳光,更加灿烂夺目。小姑娘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好看!”这时,让学生边读文、边想画面,做到心中有画,胸中有景而读。再次,引导学生读出个性,语文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也在此。所以在教学写小姑娘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时,我采用表演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令人感动的话。让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展现小姑娘负责守信、高尚纯洁、诚实美好的品质。实现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目标。
二是在品词析句中体现二者和谐相生的自然融合。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作者的思维过程。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得意而忘言”对于成人阅读没什么不妥,但对于学生以语言理解和运用为目的的语文学习来说就不可小视。长期以来,“读懂课文”一直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一篇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认识一个个人,了解一件件事,获得一次次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所以,阅读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进行语言实践训练。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如:《在金色的海滩上》这课的教学中,要找到课文中的语言切入点,引领学生品词析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词语的赏析。如“焦急”能换为“着急”吗?为什么?“小姑娘把画家的衣服和画夹紧紧地搂在胸前……”为什么要用“搂”字呢?通过品析,理解小姑娘负责守信的美好品质。二是将课后习题三的句子赏析放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句更好,为什么?第一句是:贝壳从塑料口袋里漏出来,落在海滩上。第二句是:美丽的贝壳从塑料口袋里漏出来,一颗颗落在金色的海滩上。通过比较,使学生知道,加上衣服着装,句子写得更具体,从而学会咬文嚼字,学会准确表达。
三是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相生的路径。学一篇课文,当然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情文本内涵。但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则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行进在二者和谐相生的路上。再如:在《在金色的海滩上》的教学中,一要抓重点句,理解内容。本文通篇都是“美”——海水美、贝壳美、小姑娘的心灵更美,课文的语言也美。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美、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课文里体现景色美的句子画下来。再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画出的句子,理解描写海水美和贝壳美的句子。本文是写事为主的,景物的美只是对人物的品质进行衬托。在初步感受课文描写的景色美后,要把重点放到人物的研读上来。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姑娘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想从哪里能看出小姑娘的美?引导学生品读句子,在体会小姑娘的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同时,学习作者写人的方法。二要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诵读边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在金色的海滩上”为题?这“金色”单单是指海滩吗?由此揭示文题的含义:在瑰丽无比的海滩上,太阳洒下点点金光,这正如小姑娘纯真、美好的心灵在闪光,真是景美,人美,心灵更美!
四是在听、说、读、写中,追求二者和谐相生的境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上,“听、说、读”占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写”费时,也容易影响教学流程,因此,很少与感悟课文内容、思想同步。其实,学生有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淡化。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化成言语实践的能力。还如:在教学《在金色的海滩上》时,就要读写结合,及时练笔。在感悟了小姑娘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后,提问学生“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话?”请写下来。用此题作为小练笔,让学生写自己心中的话,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方向,进行了表达训练,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内化并运用文本的语言形式,把丰富的想象借助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相生的境界,让语文教学“言”“意”兼得。
浅谈语文教学的“言”“意”兼收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白沙镇中心小学 陈妙媛
钱梦龙先生曾指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因此,我们应该在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积累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将提高人文素养秘培养语文能力融为一体,实现语文教学的“言”“意”兼收?
一是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棒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应。”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意境、从而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例如:在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的教学中,我就把指导朗读贯穿于全课的学习,贯穿理解感悟的全过程,充分体现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阅读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读出感受。为了让学生感受海水美,我指导学生读好“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这句话,要求读出海水的美。其次,引导学生读出形象。如在读贝壳美的句子“美丽的贝壳映着阳光,更加灿烂夺目。小姑娘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好看!”这时,让学生边读文、边想画面,做到心中有画,胸中有景而读。再次,引导学生读出个性,语文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也在此。所以在教学写小姑娘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时,我采用表演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令人感动的话。让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展现小姑娘负责守信、高尚纯洁、诚实美好的品质。实现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目标。
二是在品词析句中体现二者和谐相生的自然融合。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作者的思维过程。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得意而忘言”对于成人阅读没什么不妥,但对于学生以语言理解和运用为目的的语文学习来说就不可小视。长期以来,“读懂课文”一直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一篇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认识一个个人,了解一件件事,获得一次次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所以,阅读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进行语言实践训练。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如:《在金色的海滩上》这课的教学中,要找到课文中的语言切入点,引领学生品词析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词语的赏析。如“焦急”能换为“着急”吗?为什么?“小姑娘把画家的衣服和画夹紧紧地搂在胸前……”为什么要用“搂”字呢?通过品析,理解小姑娘负责守信的美好品质。二是将课后习题三的句子赏析放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句更好,为什么?第一句是:贝壳从塑料口袋里漏出来,落在海滩上。第二句是:美丽的贝壳从塑料口袋里漏出来,一颗颗落在金色的海滩上。通过比较,使学生知道,加上衣服着装,句子写得更具体,从而学会咬文嚼字,学会准确表达。
三是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相生的路径。学一篇课文,当然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情文本内涵。但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则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行进在二者和谐相生的路上。再如:在《在金色的海滩上》的教学中,一要抓重点句,理解内容。本文通篇都是“美”——海水美、贝壳美、小姑娘的心灵更美,课文的语言也美。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美、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课文里体现景色美的句子画下来。再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画出的句子,理解描写海水美和贝壳美的句子。本文是写事为主的,景物的美只是对人物的品质进行衬托。在初步感受课文描写的景色美后,要把重点放到人物的研读上来。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姑娘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想从哪里能看出小姑娘的美?引导学生品读句子,在体会小姑娘的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同时,学习作者写人的方法。二要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诵读边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在金色的海滩上”为题?这“金色”单单是指海滩吗?由此揭示文题的含义:在瑰丽无比的海滩上,太阳洒下点点金光,这正如小姑娘纯真、美好的心灵在闪光,真是景美,人美,心灵更美!
四是在听、说、读、写中,追求二者和谐相生的境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上,“听、说、读”占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写”费时,也容易影响教学流程,因此,很少与感悟课文内容、思想同步。其实,学生有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淡化。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化成言语实践的能力。还如:在教学《在金色的海滩上》时,就要读写结合,及时练笔。在感悟了小姑娘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后,提问学生“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话?”请写下来。用此题作为小练笔,让学生写自己心中的话,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方向,进行了表达训练,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内化并运用文本的语言形式,把丰富的想象借助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相生的境界,让语文教学“言”“意”兼得。
- 【发布时间】2015/8/5 16:29:47
- 【点击频次】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