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科学教学自主探究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刘冬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议科学教学自主探究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刘冬梅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又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课堂上的问题多由老师按照教案设计出来的,从而使老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问,导致科学探究活动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1、“科学探究”不能得到充分应用。2、“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形式,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关注;3、探究活动只有时间,缺少探究时空。4、科学探究情景问题过于简单,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自主探究——主体发展——素质养成”的教学模式,通过“引疑、质疑、假设、计划、探究、交流”6个环节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养成收集资料、正确实验的习惯,让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 探究;问题;过程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目前形成了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两大模式。的确,多方印证的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为此,本文简要阐述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
  1、在教学实践中 “科学探究”不能得到充分应用。
  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机械性和程序性,害怕漏掉每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力图充分展开,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科学活动。其实,我们自以为是的想法是不能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使我们在科学教学设计上常出现偏差,也经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往往课堂中期轰轰烈烈,后期却草草收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使得探究教学不能得到充分应用。
  2、“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形式,缺少对学生主体的关注。
  在组织探究活动时,部分教师的探究活动整个过程完美,但其所关注的仍然是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点,尽快学到知识或得出预设的结论,因此,每个环节面面俱到,由于时间关系,也只能匆匆带过。不可否认,知识目标的确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但探究活动不只是关注知识目标,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如果我们教师形式上采用探究教学,而关注点仍然是知识、学科而非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那么探究活动就失去了其重要的精神内涵。
  3、 探究活动只有时间,缺少探究时空。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探究时间,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的环节,但整个过程,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意图,遵循教师设计的方案,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教师掌握了教学的支配权,使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完全没有自己做决策的机会和权利。在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有探究的时间却无自主的空间。我们探究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自主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去质疑、判断、分析、交流和总结,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
  4、科学探究情景问题过于简单,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在科学问题的产生阶段,我们往往缺乏设置问题的情景、有时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经常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研究发现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即这个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解释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整个课堂以“自主探究——主体发展——素质养成”贯穿始终。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一般按下列流程来完成,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
  1、“自主探究——主体发展——素质养成” 的操作方法
  (1)引疑:教师向学生展示蕴含着教学中心问题的观察材料(包括实物、实验演示、图片、阅读资料等),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充分感受材料所蕴含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质疑: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和想研究的问题,教师帮助他们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假设:问题确定后,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性判断,必要时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假设判断提示卡,要求学生从中选取合理的假设,以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范围,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做好铺垫。
  (4)计划:问题确定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分析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这个过程教师应视学生层次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指导。
  (5)探究:计划形成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搜集需要的信息,教师及时点拨激励,让学生的探究有动力和活力。
  (6)交流:学生通过探究有了自己的收获,教师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展示出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形成结论。
  以上流程可以有许多变式,在课堂实施中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的进行,比如在有的课中侧重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订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的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2、自主探究——主体发展——素质养成“的操作要领
  (1)探究的课堂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内容,把有价值的,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2)课堂中教师以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为主线。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经历探究过程为主线,活动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3)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发现不足,开拓思维。
  (4)为学生创设充分活动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照本宣科和刻板的执行教案的过程,是在一定情景中展开,教师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三、结论
  总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新课程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探究真正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成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健康有效地开展。要真正组织好探究活动,需要外界有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的是需要科学教师自身作出努力。

 

  • 【发布时间】2015/8/5 16:33:35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