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充分发挥学科功能 精心转化问题学生

 

【作者】 杨冰雪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充分发挥学科功能 精心转化问题学生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英庄小学 杨冰雪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值得关注。在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的不良表现往往让老师大伤脑筋。问题学生的不良心理极不利于他们的心灵及学习成长。特别是小学生,还处于问题的萌发期,应该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灵。品德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为目的,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利用这一资源平台,去矫正问题学生的不良心理。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教师应该认真调查分析,找到转化他们心理的策略,对症下药方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良心理改变了,一切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对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要用心去关爱。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充分利用品德课这一平台,发挥好里面丰富的课程资源,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们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们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矫正不良心理。
  (一)借用品德课中的教材,现学现用,教育全班学生关爱问题学生
  由于问题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使得班内的学生不愿意与其接触,这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对学习生活更加没有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品德课中的教材,发动全班学生关爱问题学生,别让他们成为孤立无援的另类人群,排斥在集体之外。比如,在品德课《我和小伙伴》中,用具体的事例来感化学生,萌发起帮助同学的热心。以一个同学多个帮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和他们一同游戏,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归属感。要注重情感功能,热爱问题学生,消除问题学生的自卑、疑惧与对立情绪,老师应从多方面爱护、关心和帮助“问题学生”,给他们特别的温暖和关爱,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引起彼此间的心灵共鸣。
  《尚书》中说道:“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作为教师,首先应当相信任何学生都是渴望进步的,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肯定和赞扬的,以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关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严声厉色的批评换成和风细雨的说教,把当众的指责,换成事后的促膝谈心,肯定中蕴涵着批语和引导,鼓励中充溢着期待和希望。老师和学生结成一种互相信赖的关系,这是开展指导的前提。比如班级里的问题学生小张,由于他总是以欺负人的形式与同学交流,所以大家都讨厌他,不愿意与他同桌。学习《我和小伙伴》后,我就告诉大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也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并发动学生主动与他玩,帮助他学习,渐渐地,他也不再有欺负同学的行为产生,与同学能友好相处,大家也不再排斥他。
  (二)借用品德课中的教材,结合自身,对问题学生进行典型教育
  在学生群体中,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受批评多,在家庭中受责骂多,失去了学校、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同学、亲友的信任。心灵受到了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内心非常苦闷,易产生逆反心理、疑惧心理。他们常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不能自拔。
  心病还需心药医,对此,教师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对“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应当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疏导方法,要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方法上不能企求简单化、千篇一律;在时间上,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否则就不能达到疏其心、导其行的目的。如在品德课《家人的爱》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家庭的关爱,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借用品德课中的教材,思想教育,用美好的情感净化问题学生。
  人是有感情的,缺乏感情的人,对他人没有爱,对他人没有同情心,久而久之,就会滋生出自私自利的心态,灵魂会歪曲。像现在,许多家庭条件逐渐好起来,加上现在的家长爱子心切,一味满足孩子在经济上的要求,物质享受日丰,溺爱现象严重,深感对问题学生如何学习“做人”显得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生学习“做人”的道德内容,采用生动的讲解和充分利用多媒体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染力的特点,有目的引导学生去体验课文中隐含的真情,以美好的情感去净化他们的心灵。
  如在品德课《我的一家人》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养育孩子是多么辛苦,作为孩子要好好地爱父母,尊敬父母,不乱花钱,尤其是问题学生,教师可以发放一张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调查问卷联系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如上面提到的小张,因为长期父母不在身边,寄养在亲戚家里,问他父母的一切事情,就马上流着泪,扭着头说:“不知道。”形成了怪僻的心理,喜欢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经常在课堂上发出怪叫,我就多次跟他谈心,处处关心他,让他多聊聊自己的父母,以及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没想到他还是挺想念自己的父母,跟大家聊了许多有趣的往事。渐渐地他也变得开朗了,能够在品德课上认真听讲,上课还变得积极发言了。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家长不仅要切实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不能只育不教,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和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对于上面提到的小张,当我在自己与他交流沟通的同时,我也时常找他的监护人交流,告诉他要多关注小张的内心世界,经常与他沟通,不能以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时间也该让他在异地的父母多打电话与他交流,缓解他内心的不良情绪。后来,小张的父母也时常与他电话交流,他的脸上也时常露出久违的微笑。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处理问题时不能冲动,做到永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充满爱,要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品德课这一互动平台的作用,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用我们睿智的心灵去开启他们蒙蔽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彩云 编著《学生行为问题与教育方案》 中国轻业出版社
  [2]赵国忠主编《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5/8/5 16:38:02
  • 【点击频次】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