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作者】 宋洪伟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黑龙江省依安县新兴镇小学 宋洪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在一线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积极进行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科学素质的一些方法和经验,现在小结如下:
  一、效仿名家汲取科学智慧
  中华伟大人物内在美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和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鼓舞着学生的行为。教学中应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在语文教学中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
  二、动手操作开掘科学潜能
  孩子的天性表明,他们天真可爱、童心未泯,爱于幻想,敢于提问,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一句话,孩子们具有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现。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达到了开掘学生科学的创新潜能的目的。
  三、巧设问题激发科学兴趣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等等,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的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四、积极引导启发科学思维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独立地梳理所学知识,并能把这些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口头和文字表达中更有条理,更符合逻辑。
  五、升华思想培养科学品德
  以文载道,文道统一。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使得小学生从小了解科学并从事科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至关重要。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课外延伸指导科学探索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更为直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效仿名家、动手操作、巧设问题、积极引导、升华思想、课外延伸等办法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今后工作中还将不断探索尝试,以进一步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 【发布时间】2015/8/31 16:46:38
  • 【点击频次】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