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积累,让学生的作文激情飞扬
【关键词】 ;
【正文】
这似乎是个很愚蠢的问题,其实这涉及到语文教学的理念问题。其他学科的训练,如做数学题,“怎样做题”比“做什么题”重要,因为做数学题主要是技能训练,训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答题方法。然而作文训练却不是如此。学生作文,是表情达意、抒写性情的过程。如果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积累,即使有再好的写作方法,也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已教了许多的写作技巧,但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依然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作文教学的重点不是作文技巧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去大量积累。学生的积累何处来?一是在生活中积累,二是在阅读中积累,三是在写作实践中积累。
一、生活:指导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虽然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很少有时间去留心观察生活,更难得有体验和感悟生活的经历。我们所说的“体验生活”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经历生活,而是在生活中去思考、去领悟。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就先得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好习惯。
我发现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中大多数人都有一个“积累本”。这“积累本”上所记内容集中起来看,可粗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字、雅词、美句;
2、精美短文片断;
3、阅读文章的心得体会,相当于简短的读后感;
4、生活随想、偶得,类似于微型日记;
5、流行歌曲的歌词;
6、小型贴画,如大头贴、明星头像等;
7、其它内容,如朋友生日、明星档案等。
从表面来看,以上内容大多与语言积累有关,实际上它们更多的是学生对生活元素的积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符号。即使是对字、词、句的简单记录,也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学生在选择自认为“美”的字、词、句等语言元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思维,所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过程和情感积累的过程。至于心得体会、生活随想等的记录就更是对生活的积累了。
如何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不断增强生活体验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志趣。有了这个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有话可说,才能下笔有神。
二、阅读:迈向精神家园的路径指南
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精妙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积累情感、间接体验生活。读写结合,在阅读中积累,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宝。
阅读文本,就是阅读生活。读郑愁予先生的《雨说》,就可读出“雨”这位爱的使者的亲切温柔,读出诗人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读出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可读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力量,读出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读出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读孙鸿的《枣儿》,就可读出一种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读出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读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等等。阅读这些文学经典,将会使学生在不经意中离开庸俗、积累情感、净化心灵,体验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这些对学生的成长是何等重要。
以下是某学生的作文《春天真美》的片断:
春是新的,真美。
瞧!河岸边的柳枝开始被悄悄染上了绿色,田野里院子里满是可爱的绿色小脑袋。迎面吹来的微风带着湿润芬芳的气息,吸一口沁人心脾。
大地穿上了一件春姑娘为她亲手编织的绿纱裙,上面还精心地绣着许多色彩斑斓的小花。大地穿上新衣迎风微笑着。
山坡上的野花好像害羞的女孩儿半掩着嘴腼腆地笑着。桃花和梨花却似乎显得大大咧咧的,只一口气就蹿满了枝头,多得逼人的眼睛。
这一切正是残冬的荒芜孕育出的新生机。她如一个刚落地的娃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小作者给我们带来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很显然,本文在很大程度上受朱自清先生《春》的影响。且不说语言上“田野里院子里满是可爱的绿色小脑袋”等句的仿写痕迹,单说情感与意趣上,作者从色彩、气息、情态等方面描绘了一个“新生”的春天,这种意旨也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几分的相似。虽然我们也反对学生对名家名篇的生硬模仿,但引导学生阅读,特别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必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导阅读,还要充分的利用学生手中的教科书。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还要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短文”、“名著导读”、“附录”等。这些内容是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的桥梁。它们会启示学生: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书等,都蕴含着大量的生活经验,蕴含着大量的写作材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暑假、寒假、黄金周等较长的假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并要求写好读书笔记。坚持做下来,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会使他们写作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读写结合,会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期待的吗?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学会写作。
三、实践:抒写真实性情的必然途径
拥有写作体验,才有可能按写作的规律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学生的写作实践又是学生积累的又一重要来源。督促学生写日记和周记,引导学生自由抒写,鼓励学生“以手写我心”,这些都是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好方法。
在写作中积累,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这是显而易明的道理。指导学生写作实践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掘生活积累,使学生有话可说。学生作文时没话说,不是因为没有生活,而是没有意识到与他们切近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可以写进文章中去。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引导学生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琐碎和平凡,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第二,树立写作是生活需要的意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应当力争让学生意识到“作文不仅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是生活的需要”。教师最好能勤于动笔,以身示范。与学生交流写作体会、分享写作的愉悦,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成效的作文指导方法。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写作环境,多鼓励学生、及时表扬,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不自觉习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指导文章品评,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修改可以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直接体验,看到自己的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作文的评改,可以尝试让学生多形式地进行,如自评、他评、小组评、全班集体评等;可以尝试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如“寻找亮点”、“吹毛求疵”、“集装打包”等。这些训练可以让学生较客观地认知习作中的优劣,从多层面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一方面也要架通从生活到写作的桥梁,使生活不至于闲置一旁而不能进入到作文中去。写作教学不能仅仅传授写作知识,更应当让学生成为写作实践的主体,在写作实践中获得写作体验,积累写作经验,进而学会写作。
学生的积累主要包括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二个方面,这二者又是相辅相承的。然而,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又当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情感、表达性情为侧重点。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写出真实的性情,写出生活的多彩。
积累,让学生的作文激情飞扬
新疆五家渠第一中学 孙燕鸿
中学作文教学,是指导“怎样写”重要,还是指导“写什么”重要?
这似乎是个很愚蠢的问题,其实这涉及到语文教学的理念问题。其他学科的训练,如做数学题,“怎样做题”比“做什么题”重要,因为做数学题主要是技能训练,训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答题方法。然而作文训练却不是如此。学生作文,是表情达意、抒写性情的过程。如果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积累,即使有再好的写作方法,也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已教了许多的写作技巧,但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依然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作文教学的重点不是作文技巧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去大量积累。学生的积累何处来?一是在生活中积累,二是在阅读中积累,三是在写作实践中积累。
一、生活:指导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虽然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很少有时间去留心观察生活,更难得有体验和感悟生活的经历。我们所说的“体验生活”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经历生活,而是在生活中去思考、去领悟。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就先得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好习惯。
我发现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中大多数人都有一个“积累本”。这“积累本”上所记内容集中起来看,可粗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字、雅词、美句;
2、精美短文片断;
3、阅读文章的心得体会,相当于简短的读后感;
4、生活随想、偶得,类似于微型日记;
5、流行歌曲的歌词;
6、小型贴画,如大头贴、明星头像等;
7、其它内容,如朋友生日、明星档案等。
从表面来看,以上内容大多与语言积累有关,实际上它们更多的是学生对生活元素的积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符号。即使是对字、词、句的简单记录,也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学生在选择自认为“美”的字、词、句等语言元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思维,所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过程和情感积累的过程。至于心得体会、生活随想等的记录就更是对生活的积累了。
如何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不断增强生活体验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志趣。有了这个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有话可说,才能下笔有神。
二、阅读:迈向精神家园的路径指南
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精妙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积累情感、间接体验生活。读写结合,在阅读中积累,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宝。
阅读文本,就是阅读生活。读郑愁予先生的《雨说》,就可读出“雨”这位爱的使者的亲切温柔,读出诗人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读出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可读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力量,读出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读出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读孙鸿的《枣儿》,就可读出一种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读出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读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等等。阅读这些文学经典,将会使学生在不经意中离开庸俗、积累情感、净化心灵,体验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这些对学生的成长是何等重要。
以下是某学生的作文《春天真美》的片断:
春是新的,真美。
瞧!河岸边的柳枝开始被悄悄染上了绿色,田野里院子里满是可爱的绿色小脑袋。迎面吹来的微风带着湿润芬芳的气息,吸一口沁人心脾。
大地穿上了一件春姑娘为她亲手编织的绿纱裙,上面还精心地绣着许多色彩斑斓的小花。大地穿上新衣迎风微笑着。
山坡上的野花好像害羞的女孩儿半掩着嘴腼腆地笑着。桃花和梨花却似乎显得大大咧咧的,只一口气就蹿满了枝头,多得逼人的眼睛。
这一切正是残冬的荒芜孕育出的新生机。她如一个刚落地的娃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小作者给我们带来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很显然,本文在很大程度上受朱自清先生《春》的影响。且不说语言上“田野里院子里满是可爱的绿色小脑袋”等句的仿写痕迹,单说情感与意趣上,作者从色彩、气息、情态等方面描绘了一个“新生”的春天,这种意旨也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几分的相似。虽然我们也反对学生对名家名篇的生硬模仿,但引导学生阅读,特别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必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导阅读,还要充分的利用学生手中的教科书。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还要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短文”、“名著导读”、“附录”等。这些内容是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的桥梁。它们会启示学生: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书等,都蕴含着大量的生活经验,蕴含着大量的写作材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暑假、寒假、黄金周等较长的假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并要求写好读书笔记。坚持做下来,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会使他们写作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读写结合,会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期待的吗?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学会写作。
三、实践:抒写真实性情的必然途径
拥有写作体验,才有可能按写作的规律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学生的写作实践又是学生积累的又一重要来源。督促学生写日记和周记,引导学生自由抒写,鼓励学生“以手写我心”,这些都是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好方法。
在写作中积累,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这是显而易明的道理。指导学生写作实践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掘生活积累,使学生有话可说。学生作文时没话说,不是因为没有生活,而是没有意识到与他们切近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可以写进文章中去。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引导学生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琐碎和平凡,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第二,树立写作是生活需要的意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应当力争让学生意识到“作文不仅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是生活的需要”。教师最好能勤于动笔,以身示范。与学生交流写作体会、分享写作的愉悦,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成效的作文指导方法。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写作环境,多鼓励学生、及时表扬,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不自觉习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指导文章品评,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修改可以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直接体验,看到自己的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作文的评改,可以尝试让学生多形式地进行,如自评、他评、小组评、全班集体评等;可以尝试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如“寻找亮点”、“吹毛求疵”、“集装打包”等。这些训练可以让学生较客观地认知习作中的优劣,从多层面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一方面也要架通从生活到写作的桥梁,使生活不至于闲置一旁而不能进入到作文中去。写作教学不能仅仅传授写作知识,更应当让学生成为写作实践的主体,在写作实践中获得写作体验,积累写作经验,进而学会写作。
学生的积累主要包括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二个方面,这二者又是相辅相承的。然而,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又当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情感、表达性情为侧重点。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写出真实的性情,写出生活的多彩。
- 【发布时间】2015/8/31 16:47:17
- 【点击频次】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