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中学汉语教学“后进生”的转化
【关键词】 ;
【正文】
汉语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在社会交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本人在基层农村中学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接近20年,在长时间给农村维吾尔族学生教汉语的过程中,在汉语教学中的后进生及其转化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这方面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汉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汉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学校,老师,家庭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生理方面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们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缺乏说汉语的语言环境,汉语水平有限。有些中学生几乎听不懂汉语普通话,甚至连汉语拼音都不认,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开口说汉语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2.汉语和维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勒泰语系,所以这两种语言之间语言之间的接触属于非亲属语言接触,从汉、维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少不同点,学生会把母语习惯带到课堂上,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3.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式,与原来的一切都有了较大的改变。面对更多自主、探究、体验的机会,自觉性差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恰当的学习策略;基础差的学生存在着参与和交流的障碍,造成了学生两级分化现象。
4.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紧,无法留给后进生较多的时间复习巩固。每个学生刚接触汉语时,总是充满兴趣,充满热情的,但随着词汇’句型、语法知识的增多,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提高,许多学生对汉语学习就有了“畏难”情绪,导致“怕”汉语而不敢或不愿学汉语。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心理上的变化越来越大,慢慢地形成诸如失重心理、自卑心理‘失控心理等心理偏差。而兴趣和信心往往是困扰汉语后进生的最根本问题。因此随着学习的深入,形成了一部分后进生。
但是不管因何种原因而产生的后进生,都是有药可救的,因为他们的智力一般都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后进生的转变工作。
二、转化汉语后进生的观点和思路
1.从情感教育入学,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教学实践中: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尤为重要。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受到教师、家长的冷落,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教师、家长要多于信任、关怀,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帮助,化自卑为自尊。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经常在课上睡觉,作业从来不交。遇到这类学生,说教、训示是起不了作用的。于是通过找其谈心、聊天,聊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尽力给予帮助和关怀才能唤起他们的信任。二学生一旦感到被信任,才可能充分地打开心扉,这时教师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帮助其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并且帮助其改变不正确的信心观。
2.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学”。汉语作为一门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很难像学母语一样轻松自如地掌握。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汉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
3.后进生之所以对汉语学习没有兴趣主要是因为学习基础薄弱,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此针对学生特点,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分层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上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难度适中的题目,让他们感受成功,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三、转化汉语后进生的具体做法
1.知识要求放低,让学生在汉语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学汉语。为学生创设一个“小目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小目标,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滴到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发自己,发挥求职的“内驱力”。
2.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后进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我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以达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大多数后进生学习不主动,怕吃苦,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深,他们会认为整天叽哩呱的读啊、记啊,太没有意思。后进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后进生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常笑容地说:“非常好”,他们往往因得到这个而激动。这样后进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对汉语学习也有了很大的兴趣。
3.课后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能尽量掌握知识。对后进生的作业我经常是面批,这样可以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而且养成他们按时交作业的习惯。每次默写后,后进生都要到我面前来背诵须掌握句型及课文,叮嘱后进生千万不要把太多的缺漏带到下一单元,以免造成新的、更大差距。我还利用辅导课帮助后进生预习新课,实际上是交给他们学汉语的正确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并多花时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理科学的评价。后进生往往由于有太多失败的经历和得到过多的负面评价,逐渐地丧失学习自信心,产生了自我放弃的想法,直至最后的自暴自弃。其实,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的表扬、鼓励、肯定更具有有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及时对学生的教学反应给予信息反馈,通过各种言语的方式,随时就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发言,讨论、表演,以及对于学生平时的作业、试卷等学习行为或结果的微观表现给予他们必要的评价。
5.开展一帮一,互相学习的活动。每个后进生和优等生结成一对一的小组,开展优生个别辅导后进生的一帮一活动。优生带后进生,因为认知水平比较接近所以从操作到练习等随时都可以帮助。而且后进生与优生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讲的认真,学的透切。这样既弥补后进生的知识,也使优等生得到复习和巩固。
6.采取教师包学生的办法,培养后进生高效的汉语学习习惯。后进生不能较好地计划、评价、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以致学习活动处于一种糊涂盲目的状态。因此,教师要有已是第、系统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引导他们不断调整、运用学习策略,提高汉语学习效率。
诚然,要想顺利转化汉语后进生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细致而又辛苦的劳动。为了不再看到学生们“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模样,不再听到教师们“事已至此,无可救药”的叹息声,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转化汉语后进生,去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课改战略目标。
浅谈农村中学汉语教学“后进生”的转化
新疆疏附县吾库萨克镇中学 帕提姑丽·巴吾丁
新的课程标准提高,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汉语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在社会交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本人在基层农村中学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接近20年,在长时间给农村维吾尔族学生教汉语的过程中,在汉语教学中的后进生及其转化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这方面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汉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汉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学校,老师,家庭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生理方面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们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缺乏说汉语的语言环境,汉语水平有限。有些中学生几乎听不懂汉语普通话,甚至连汉语拼音都不认,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开口说汉语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2.汉语和维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勒泰语系,所以这两种语言之间语言之间的接触属于非亲属语言接触,从汉、维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少不同点,学生会把母语习惯带到课堂上,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3.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式,与原来的一切都有了较大的改变。面对更多自主、探究、体验的机会,自觉性差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恰当的学习策略;基础差的学生存在着参与和交流的障碍,造成了学生两级分化现象。
4.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紧,无法留给后进生较多的时间复习巩固。每个学生刚接触汉语时,总是充满兴趣,充满热情的,但随着词汇’句型、语法知识的增多,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提高,许多学生对汉语学习就有了“畏难”情绪,导致“怕”汉语而不敢或不愿学汉语。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心理上的变化越来越大,慢慢地形成诸如失重心理、自卑心理‘失控心理等心理偏差。而兴趣和信心往往是困扰汉语后进生的最根本问题。因此随着学习的深入,形成了一部分后进生。
但是不管因何种原因而产生的后进生,都是有药可救的,因为他们的智力一般都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后进生的转变工作。
二、转化汉语后进生的观点和思路
1.从情感教育入学,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教学实践中: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尤为重要。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受到教师、家长的冷落,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教师、家长要多于信任、关怀,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帮助,化自卑为自尊。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经常在课上睡觉,作业从来不交。遇到这类学生,说教、训示是起不了作用的。于是通过找其谈心、聊天,聊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尽力给予帮助和关怀才能唤起他们的信任。二学生一旦感到被信任,才可能充分地打开心扉,这时教师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帮助其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并且帮助其改变不正确的信心观。
2.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学”。汉语作为一门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很难像学母语一样轻松自如地掌握。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汉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
3.后进生之所以对汉语学习没有兴趣主要是因为学习基础薄弱,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此针对学生特点,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分层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上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难度适中的题目,让他们感受成功,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三、转化汉语后进生的具体做法
1.知识要求放低,让学生在汉语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学汉语。为学生创设一个“小目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小目标,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滴到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发自己,发挥求职的“内驱力”。
2.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后进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我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以达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大多数后进生学习不主动,怕吃苦,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深,他们会认为整天叽哩呱的读啊、记啊,太没有意思。后进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后进生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常笑容地说:“非常好”,他们往往因得到这个而激动。这样后进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对汉语学习也有了很大的兴趣。
3.课后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能尽量掌握知识。对后进生的作业我经常是面批,这样可以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而且养成他们按时交作业的习惯。每次默写后,后进生都要到我面前来背诵须掌握句型及课文,叮嘱后进生千万不要把太多的缺漏带到下一单元,以免造成新的、更大差距。我还利用辅导课帮助后进生预习新课,实际上是交给他们学汉语的正确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并多花时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理科学的评价。后进生往往由于有太多失败的经历和得到过多的负面评价,逐渐地丧失学习自信心,产生了自我放弃的想法,直至最后的自暴自弃。其实,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的表扬、鼓励、肯定更具有有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及时对学生的教学反应给予信息反馈,通过各种言语的方式,随时就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发言,讨论、表演,以及对于学生平时的作业、试卷等学习行为或结果的微观表现给予他们必要的评价。
5.开展一帮一,互相学习的活动。每个后进生和优等生结成一对一的小组,开展优生个别辅导后进生的一帮一活动。优生带后进生,因为认知水平比较接近所以从操作到练习等随时都可以帮助。而且后进生与优生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讲的认真,学的透切。这样既弥补后进生的知识,也使优等生得到复习和巩固。
6.采取教师包学生的办法,培养后进生高效的汉语学习习惯。后进生不能较好地计划、评价、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以致学习活动处于一种糊涂盲目的状态。因此,教师要有已是第、系统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引导他们不断调整、运用学习策略,提高汉语学习效率。
诚然,要想顺利转化汉语后进生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细致而又辛苦的劳动。为了不再看到学生们“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模样,不再听到教师们“事已至此,无可救药”的叹息声,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转化汉语后进生,去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课改战略目标。
- 【发布时间】2015/8/31 16:50:20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