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想象力

 

【作者】 罗夏娜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想象力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大桥镇大塘小学 罗夏娜

 

  【摘 要】 想象是创作的原始动力,思维是由想象培养创新的再创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性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创新性;想象力

  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只有想象力得到了拓展,学生才能开阔思维的空间,使思维的方式更加灵活,才能突破现有单向思维的定势,才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才会寻求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达到创新的目的;本文着重谈谈自己对学生“再造想象”培养的一些创新性尝试。
  一、通过知识积累合理联想丰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表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沙”字时,笔者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笔者在一次看图写话练习时,画面上是青蛙、池塘、荷叶,许多孩子都写了青蛙捉害虫等,唯独有个孩子写道:“青蛙妈妈要生孩子了,青蛙爸爸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话!那是孩子的独特想象,充满亲情、温馨和童真。又例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笔者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想象体会喜乐悲愁,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小学生创新性想象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因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红军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启发想象:红军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就很容易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如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在动手操作和说写中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象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如拓树皮,印一张完整的叶等。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学生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如一些语文课中就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的,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教师就要引导好,例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吗?在教学中,笔者就不要拘形式,随时点拨,使学生思维的方式更加灵活,才能突破现有单向思维的定势,才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才会寻求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达到创新的目的。只要老师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四、利用课文插图看图写话训练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看清楚画面上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读文,看看课文是怎么叙述图意的。使学生掌握先看图后学文,图文对照阅读课文的方法。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对照图画启发学生理解。对于大多数课文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应以读代讲,学生边看图边朗读课文,使图上描绘的景象与语言文字连为一体,学生经历了从观察图画到理解语言文字的认知过程。通过图文对照,熟读句、段、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能入境,悟情。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积累多了,语感增强了,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会明显提高。课文中的插图不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还可以用于练习写话。教学中,笔者在低年级学生掌握拼音及一定量字词的基础上,常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把图意写下来。如果一课有多幅图,每幅图用一两句话写下来,还要让学生在两幅图之间展开想象,添上过渡句子,使之更连贯充实。如果是单幅图,可按观察顺序用几句话写出来,要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写连贯。学生以图为依据,写的图意有的灵活地采用了课文中的词句,有的把课文中的话变成了自己的话。这样练习,有助于逐步达到大纲提出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认识简单的事物,并能用几句话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的要求。笔者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又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让学生组合成新的形象,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创新性思维想象力。
  总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语文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 【发布时间】2015/9/22 12:23:37
  • 【点击频次】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