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 ;
【正文】
一、通过比较促进了语感的形成
用比较的方法训练学生对词义和情味的敏感。如,在教《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语感分析:课文这样描写车夫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并就奔过去,赶不上新的水,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倒在地上,永不起来。’在这段话里,几个动词的准确运用,生动展现了人力车夫们在酷热煎熬中挣扎的情景。如果把“奔”改成“走”,把“灌”换成“喝”,把“栽”换成“倒”,就收到这样的效果。因为“走”行动速度比“奔”慢得多,又没有焦急之态。“喝”比“灌”动作慢,也没有猛烈之势,这样换就写不出车夫在烈日下拉车口渴难忍的情态。把栽”换成“树”也写不出发病的凶险,因为“栽”动作要比“倒”狂烈和快速。这样比较,学生对词义和情味的理解会很深刻。
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风格,培养对科技著作的语感。在引导学生写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中,我发现很多的语病都是由于不懂科学常识造成的。如“阳光照射着森林,就产生氧气的细胞”这类语句,举不胜举。针对这种情况,我先突破一点,再及其余。告诉学生,细胞是生物体构成单位。各种专门用语有它的使用对象和范围,不能乱套。氧气,石头,泥土的构成用细胞表述,那不合实际,而只能用分子表述。我说得怎么样?请翻教科书。这样引起他们对科学常识习惯用语和表达风格的探究,从这方面着眼。我用生物、数理化课本给同学们上了一些自然科学常识课中的语文课,这些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把学习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和培养对科技说明文体的语感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对增强学生这方面的语感很有很大的益处。
二、引导学生掌握主要的语法结构关系
但在实际教学中,训练学生对语法的敏感,是相当管用的,掌握这些主要的结构关系,就能敏锐判断语句的正误,一看就懂,一说就通。为了使学生顺利掌握这些关系,我在开始训练时尽量不用语法术语表述,我这样启发学生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一句前边被说明的部分,主要是指“水平和价值”,后面陈述的部分主要意思是说“显示了智慧和力量’。其余的都起修饰作用。并且告诉学生,修饰成分较多较长的语句,通常出现在说明和议论文章中。“意会”各种产系的本质,其实只停留在粗重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各种严密的语法专门术语表达,以提高理解的品质。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学习语法的信心。
同样,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只要牢牢抓住其本质,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就会深刻得多。如,针对学生对因果、条件、假设的关系常常纠缠不清。我举了他们日常用语为例,说明这种关系的共同本质。在学校里,这样的话常常听得到:“李利同学因为生病了,所以不能来上课。”假如把“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替换句中的“因为……所以”,同样说得通,因为它们在质上是因果关系,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因为……所以”表示已然事实,“如果……那么”“只有……才”“只要……就”都表示未然事实。“只有……才”强调生病这个条件是唯—的。“只要…¨就”则表明其它条件都已具备,再加上“生病”这个条件就会出现后面这样的情况。至于用哪—个,就看说话人的意图如何而定。经验表明,只要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把握这些结构关系的本质,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对这类用语的感悟。
三、注重朗读、熟读培养语感
根据学习语文的经验和长期的语文教学体会说明,语感首先是读出来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是指导他们扎扎实实学好语言的一种好办法。学生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我注意到,现行的语文教科书,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课文后的练习题,尾注和旁注中,对朗读有很多具体提示和要求。我从训练语感的需要出发,对这些材料着实研究了一番,深刻体会到教科书对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良苦用心,因而在这方面自觉地和教科书的要求保持一致。如,〈听潮〉一课,是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用生动的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适宜朗读。对本篇,我有以读代教的意图。窃以为试试无妨,大不了搞不成功,再做一番补救就是了。我先对一些字、词正音、释义,然后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旁注对朗读的提示,使学生明确:读潮落语段时对“轻吻、欲睡、月光颤动、幽静、神秘”等词语,语速要慢,情绪要轻松,语调要平缓,读出幽静柔和的美,表达出静静人睡的感觉,写涨潮,是全文的重点,朗读时节奏应由缓慢到急促,语调应由低到高,自轻而重,读到“愤怒、咆哮、猛烈怒吼、吞没、汹涌、扑过来,”……战鼓声,金锣声……车轮声,机翼声“像千军万马混战起来”,速度要快,声调要高昂,情绪要炽热,读出壮热之美,力量之美,搏斗之美来。我按照这些朗读要领,抖擞精神做示范。同学们都为热情洋溢,抑扬顿挫的朗读所吸引。
我说,教学录音带比刚才老师读的还要好,接着放课文录音,每放—遍,又把朗读要领简要讲一下。看出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就放手让他们尽情朗读。大家都读得津津有味。有同学还借带子回家“过把瘾”。课后,我问同学感觉怎么样,同学们说,读到“咆哮,怒吼,汹涌、吞没和机翼声,车轮声”“像千军万马混战等”词语时,心中就出现那种在电视上见过的海浪汹的图画,耳边响起阵阵涛声。我体会到,文章中的语言,一旦让学生读得顺口.就会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凑合在一起,就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语感。
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指导学生背第二自然段时,我着眼于理活语言的思路,加深对语段脉络的理解,因而能够当堂成诵。我因句释词,疏通文字后,要求大家熟读成诵。读了几遍以后,同学们都懂得这一段承上文“乐园”句展开描写,段意是百草园的乐趣;但未能背得出来。我告诉同学们,作者有思路,理清思路才能背好整段文字。接着请他们把第一句两个“不必说”后的名词——排列,看看是什么顺序。他们很快就看出,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是从地面到空中,写鸣蝉、黄蜂、叫天子,是从空中到地面。前者是静的,后者是动的,一静一动,地面空中,互相映衬,层次了然。然后请他们说出七个名词前边的形容词定语,再说出陈述动物动作的动词。他们都能脱口而出。思路既清,词语又明,这一描写百草园画面的长句子很快上口成诵。至此,我又让学生纵观全段,着重理解:“不必”句为第一层,着重写看到的和听到的浅显现象;“尧是”句以下为第二层,写泥墙根这一点对第一层的深入、着重写感受和趣味。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关系是由面到;我由浅而浑,由让步而申说,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合而为一。第一层内部:由静态到动态,由地面到空中再到地面,也是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合而为一。第二层内部则由总到分,由动物类到植物类,以类相从。都是逻辑顺序。同学们把熟读和对这些“序”的思考结合起来,越读,对序的理解就越深。又过来,对序的理解越深刻,则对这段文字就读得更熟,记得更牢。这种对语言及其思路的感受常常在他们日后回答问题和作文中表现出来。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语感作为一种心智能力当然离不开记忆。熟读精思,自然成诵,是形成牢固记忆的有效方法,多读书,乡背书,—段一段,—篇一篇的记忆、消化,积少成多,就能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语感就自然形成。这是受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支配的过程。只在耐心坚持,必有成效。
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贵州省都匀市第八中学 何跃萍
语感是对语言文学的敏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感使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在语文活动中少耗费精力,从辨认语言信号的细节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语感在语文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那么怎样训练语感呢,根据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通过比较促进了语感的形成
用比较的方法训练学生对词义和情味的敏感。如,在教《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语感分析:课文这样描写车夫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并就奔过去,赶不上新的水,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倒在地上,永不起来。’在这段话里,几个动词的准确运用,生动展现了人力车夫们在酷热煎熬中挣扎的情景。如果把“奔”改成“走”,把“灌”换成“喝”,把“栽”换成“倒”,就收到这样的效果。因为“走”行动速度比“奔”慢得多,又没有焦急之态。“喝”比“灌”动作慢,也没有猛烈之势,这样换就写不出车夫在烈日下拉车口渴难忍的情态。把栽”换成“树”也写不出发病的凶险,因为“栽”动作要比“倒”狂烈和快速。这样比较,学生对词义和情味的理解会很深刻。
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风格,培养对科技著作的语感。在引导学生写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中,我发现很多的语病都是由于不懂科学常识造成的。如“阳光照射着森林,就产生氧气的细胞”这类语句,举不胜举。针对这种情况,我先突破一点,再及其余。告诉学生,细胞是生物体构成单位。各种专门用语有它的使用对象和范围,不能乱套。氧气,石头,泥土的构成用细胞表述,那不合实际,而只能用分子表述。我说得怎么样?请翻教科书。这样引起他们对科学常识习惯用语和表达风格的探究,从这方面着眼。我用生物、数理化课本给同学们上了一些自然科学常识课中的语文课,这些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把学习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和培养对科技说明文体的语感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对增强学生这方面的语感很有很大的益处。
二、引导学生掌握主要的语法结构关系
但在实际教学中,训练学生对语法的敏感,是相当管用的,掌握这些主要的结构关系,就能敏锐判断语句的正误,一看就懂,一说就通。为了使学生顺利掌握这些关系,我在开始训练时尽量不用语法术语表述,我这样启发学生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一句前边被说明的部分,主要是指“水平和价值”,后面陈述的部分主要意思是说“显示了智慧和力量’。其余的都起修饰作用。并且告诉学生,修饰成分较多较长的语句,通常出现在说明和议论文章中。“意会”各种产系的本质,其实只停留在粗重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各种严密的语法专门术语表达,以提高理解的品质。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学习语法的信心。
同样,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只要牢牢抓住其本质,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就会深刻得多。如,针对学生对因果、条件、假设的关系常常纠缠不清。我举了他们日常用语为例,说明这种关系的共同本质。在学校里,这样的话常常听得到:“李利同学因为生病了,所以不能来上课。”假如把“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替换句中的“因为……所以”,同样说得通,因为它们在质上是因果关系,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因为……所以”表示已然事实,“如果……那么”“只有……才”“只要……就”都表示未然事实。“只有……才”强调生病这个条件是唯—的。“只要…¨就”则表明其它条件都已具备,再加上“生病”这个条件就会出现后面这样的情况。至于用哪—个,就看说话人的意图如何而定。经验表明,只要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把握这些结构关系的本质,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对这类用语的感悟。
三、注重朗读、熟读培养语感
根据学习语文的经验和长期的语文教学体会说明,语感首先是读出来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是指导他们扎扎实实学好语言的一种好办法。学生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我注意到,现行的语文教科书,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课文后的练习题,尾注和旁注中,对朗读有很多具体提示和要求。我从训练语感的需要出发,对这些材料着实研究了一番,深刻体会到教科书对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良苦用心,因而在这方面自觉地和教科书的要求保持一致。如,〈听潮〉一课,是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用生动的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适宜朗读。对本篇,我有以读代教的意图。窃以为试试无妨,大不了搞不成功,再做一番补救就是了。我先对一些字、词正音、释义,然后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旁注对朗读的提示,使学生明确:读潮落语段时对“轻吻、欲睡、月光颤动、幽静、神秘”等词语,语速要慢,情绪要轻松,语调要平缓,读出幽静柔和的美,表达出静静人睡的感觉,写涨潮,是全文的重点,朗读时节奏应由缓慢到急促,语调应由低到高,自轻而重,读到“愤怒、咆哮、猛烈怒吼、吞没、汹涌、扑过来,”……战鼓声,金锣声……车轮声,机翼声“像千军万马混战起来”,速度要快,声调要高昂,情绪要炽热,读出壮热之美,力量之美,搏斗之美来。我按照这些朗读要领,抖擞精神做示范。同学们都为热情洋溢,抑扬顿挫的朗读所吸引。
我说,教学录音带比刚才老师读的还要好,接着放课文录音,每放—遍,又把朗读要领简要讲一下。看出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就放手让他们尽情朗读。大家都读得津津有味。有同学还借带子回家“过把瘾”。课后,我问同学感觉怎么样,同学们说,读到“咆哮,怒吼,汹涌、吞没和机翼声,车轮声”“像千军万马混战等”词语时,心中就出现那种在电视上见过的海浪汹的图画,耳边响起阵阵涛声。我体会到,文章中的语言,一旦让学生读得顺口.就会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凑合在一起,就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语感。
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指导学生背第二自然段时,我着眼于理活语言的思路,加深对语段脉络的理解,因而能够当堂成诵。我因句释词,疏通文字后,要求大家熟读成诵。读了几遍以后,同学们都懂得这一段承上文“乐园”句展开描写,段意是百草园的乐趣;但未能背得出来。我告诉同学们,作者有思路,理清思路才能背好整段文字。接着请他们把第一句两个“不必说”后的名词——排列,看看是什么顺序。他们很快就看出,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是从地面到空中,写鸣蝉、黄蜂、叫天子,是从空中到地面。前者是静的,后者是动的,一静一动,地面空中,互相映衬,层次了然。然后请他们说出七个名词前边的形容词定语,再说出陈述动物动作的动词。他们都能脱口而出。思路既清,词语又明,这一描写百草园画面的长句子很快上口成诵。至此,我又让学生纵观全段,着重理解:“不必”句为第一层,着重写看到的和听到的浅显现象;“尧是”句以下为第二层,写泥墙根这一点对第一层的深入、着重写感受和趣味。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关系是由面到;我由浅而浑,由让步而申说,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合而为一。第一层内部:由静态到动态,由地面到空中再到地面,也是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合而为一。第二层内部则由总到分,由动物类到植物类,以类相从。都是逻辑顺序。同学们把熟读和对这些“序”的思考结合起来,越读,对序的理解就越深。又过来,对序的理解越深刻,则对这段文字就读得更熟,记得更牢。这种对语言及其思路的感受常常在他们日后回答问题和作文中表现出来。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语感作为一种心智能力当然离不开记忆。熟读精思,自然成诵,是形成牢固记忆的有效方法,多读书,乡背书,—段一段,—篇一篇的记忆、消化,积少成多,就能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语感就自然形成。这是受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支配的过程。只在耐心坚持,必有成效。
- 【发布时间】2015/9/22 12:27:34
- 【点击频次】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