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让学生从作文的恐惧中走出来
【关键词】 ;
【正文】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内驱力。在学生写作时,如果没有了兴趣,学生既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更谈不上写出有内容的好文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继而变成作文恐惧症。那么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开口。要想写作,首先要培养学生愿意开口,能够开口讲自己的故事。作为一个人,他总是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总有听过他人的故事。只要他能够将自己的、他人的故事详细地讲出来,就一定可以写下来。接下来是让故事中的人物开口说话。让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讲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故事就会充满不同的色彩。这样,学生就会有下笔千言之感。这就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乐于鼓励。以人为本,注意学生作文的点滴进步,实时进行表扬鼓励。作为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评论家,而应该是欣赏者,协作者和讨论者,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想表达,乐于表达的兴趣。
二、作文题目切忌过大
由于小学生生活圈和年龄的限制,教师给予的作文题目过大会让学生写作文时无从着手,这样会导致学生的作文有骨无肉,空洞无物,甚者有的连骨架都不全,更谈不上血肉。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作为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应将习作范围缩小,尽量具体化,切忌给予学生一个大框框,而让学生无从着手。
其次,认真引导,小学生生活圈小,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经历和经验,只是缺乏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没有进行太多的书面表达而已。
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关于《XX爱XX》的作文,班上有一个平时不交作文的学生坐在那里无动于衷,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心平气和地问他:“别人都在写,而你怎么不动笔啊?”该生面露难色地告诉我,“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怎样写啊,”接下来,我问他,你的生活中难道没有感受或者看见过关于爱的内容吗?他悄悄地告诉我,“我认为是爱的,却怕你认为那不是呀,”我面带微笑地说,怎么会呢,说来我听听。于是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星期天我去放牛,无意间我看见一个鸟窝里有几只雏儿,我便把他们捉出来玩,但没过几分钟,鸟妈妈衔着食物飞了回来,当她看见自己的子女没在鸟窝时,她就在鸟窝旁边急切地走来走去,嘴里还不断地唧唧喳喳叫,当时我的心就软了,于是假意地大吼一声把鸟妈妈赶走了,赶忙把雏儿放回了鸟窝,当我离开鸟窝不大一会儿,鸟妈妈又飞回来了,当她看见儿女在窝里时,她又开始叫了,但是从叫声中可以区别出,不再是急切的叫声,而是欢快的。”当他讲到这里便悄悄地问我,老师这算不算爱的内容啊,由于我正处于那种想象之中,稍顿了一会儿,我轻轻摸着他的头,颇感慨地说,太好了,这是一个好的素材啊,如果你在写完你所说的内容后,还能够写一写你的心灵感受,那一定是一篇好文章。此时那个学生的脸上不再有难色,而是满脸的信心十足,拿起那从不作文的笔高高兴兴地写了起来。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要作文,首先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让学生多读,,多积累优美的词句对学生的作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丰富学生知识的储备量,应引导学生多读书,特别是文学优秀作品。除了向学生推荐好书,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摘抄好词好句,练习写读书笔记。
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语句进行摘录、编写成卡片,以便于学生在自己写作文时参阅、借鉴,学以致用。
又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等)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做好准备,随课程的进度而适时更换。于是同学们就有了一个补充知识的新天地。
此外,让学生养成写观察笔记、日记、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也是特别重要的。
学生只有增加了阅读量,才能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评改
作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评改学生作文,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从而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教师包评。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评改后,而学生收效甚微。如何把教师从评改作文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又能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以及师生综合改等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这种评改作文的方式便成了“纸上谈兵”。
鉴于此,我们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多媒体中,评改方式由个人转向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便弥补了学生自改作文的不足。具体做法是:改作文时由学生草稿,然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几篇好、中、差作文,用展台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师生共同找出不足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方式灵活,效果显著。虽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不管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思广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总之,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恐惧与阴霾的过程。只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多积累方法,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作文、学会作文,这才是我们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如何让学生从作文的恐惧中走出来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十完全小学 黄朝星
习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认识能力,以及表达技巧等学习综合能力。练习习作还是提高学生阅读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师生或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写作文往往是迫于教师的压力而不是自己表达的需要,怎样让学生从这种压力中走出来?本人在进行作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思索: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内驱力。在学生写作时,如果没有了兴趣,学生既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更谈不上写出有内容的好文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继而变成作文恐惧症。那么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开口。要想写作,首先要培养学生愿意开口,能够开口讲自己的故事。作为一个人,他总是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总有听过他人的故事。只要他能够将自己的、他人的故事详细地讲出来,就一定可以写下来。接下来是让故事中的人物开口说话。让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讲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故事就会充满不同的色彩。这样,学生就会有下笔千言之感。这就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乐于鼓励。以人为本,注意学生作文的点滴进步,实时进行表扬鼓励。作为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评论家,而应该是欣赏者,协作者和讨论者,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想表达,乐于表达的兴趣。
二、作文题目切忌过大
由于小学生生活圈和年龄的限制,教师给予的作文题目过大会让学生写作文时无从着手,这样会导致学生的作文有骨无肉,空洞无物,甚者有的连骨架都不全,更谈不上血肉。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作为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应将习作范围缩小,尽量具体化,切忌给予学生一个大框框,而让学生无从着手。
其次,认真引导,小学生生活圈小,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经历和经验,只是缺乏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没有进行太多的书面表达而已。
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关于《XX爱XX》的作文,班上有一个平时不交作文的学生坐在那里无动于衷,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心平气和地问他:“别人都在写,而你怎么不动笔啊?”该生面露难色地告诉我,“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怎样写啊,”接下来,我问他,你的生活中难道没有感受或者看见过关于爱的内容吗?他悄悄地告诉我,“我认为是爱的,却怕你认为那不是呀,”我面带微笑地说,怎么会呢,说来我听听。于是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星期天我去放牛,无意间我看见一个鸟窝里有几只雏儿,我便把他们捉出来玩,但没过几分钟,鸟妈妈衔着食物飞了回来,当她看见自己的子女没在鸟窝时,她就在鸟窝旁边急切地走来走去,嘴里还不断地唧唧喳喳叫,当时我的心就软了,于是假意地大吼一声把鸟妈妈赶走了,赶忙把雏儿放回了鸟窝,当我离开鸟窝不大一会儿,鸟妈妈又飞回来了,当她看见儿女在窝里时,她又开始叫了,但是从叫声中可以区别出,不再是急切的叫声,而是欢快的。”当他讲到这里便悄悄地问我,老师这算不算爱的内容啊,由于我正处于那种想象之中,稍顿了一会儿,我轻轻摸着他的头,颇感慨地说,太好了,这是一个好的素材啊,如果你在写完你所说的内容后,还能够写一写你的心灵感受,那一定是一篇好文章。此时那个学生的脸上不再有难色,而是满脸的信心十足,拿起那从不作文的笔高高兴兴地写了起来。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要作文,首先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让学生多读,,多积累优美的词句对学生的作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丰富学生知识的储备量,应引导学生多读书,特别是文学优秀作品。除了向学生推荐好书,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摘抄好词好句,练习写读书笔记。
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语句进行摘录、编写成卡片,以便于学生在自己写作文时参阅、借鉴,学以致用。
又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等)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做好准备,随课程的进度而适时更换。于是同学们就有了一个补充知识的新天地。
此外,让学生养成写观察笔记、日记、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也是特别重要的。
学生只有增加了阅读量,才能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评改
作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评改学生作文,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从而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教师包评。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评改后,而学生收效甚微。如何把教师从评改作文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又能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以及师生综合改等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这种评改作文的方式便成了“纸上谈兵”。
鉴于此,我们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多媒体中,评改方式由个人转向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便弥补了学生自改作文的不足。具体做法是:改作文时由学生草稿,然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几篇好、中、差作文,用展台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师生共同找出不足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方式灵活,效果显著。虽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不管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思广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总之,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恐惧与阴霾的过程。只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多积累方法,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作文、学会作文,这才是我们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15/9/22 12:29:50
- 【点击频次】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