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同学们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是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这个结合点为基础,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课堂的信息技术环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善于预计和捕捉到信息技术环境在促使学生认知生成的特点,让信息技术环境与学生的认识过程形成良性互动,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认识出现不同意见时,以生生、师生合作为形式,围绕问题进行老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的多方互动,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策略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之前一定要用多种形式引导、激发学生在已呈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捕获到主要信息,提出主要疑惑、明确要讨论问题的目的和方向;(2)在明确主要目的和方向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自主加工处理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等到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有想发表意见欲望的时候,才能正式进入讨论阶段;(3)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可以先生生互动教师再点评。也可以直接进入先以学生说为主,教师穿梭引导、激发学生之间产生争论为辅的形式。具体采用哪种,要视学生对所学问题的认识情况而定,如果所认识的问题比较重要,认识它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最好用第一种,反之则用第二种更为快捷有效。
上面的(1)、(2)、(3)三个步骤有着紧密的联系,前一个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前提和基础,只有(1)、(2)、(3)步做好了,做实了,才能正式进入讨论交流阶段。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为讨论而讨论,那样只会得到讨论的形式,而收不到讨论的实效。
如一位教师教学《分一分(一)》一课,先创设了外出郊游这一学生喜欢生活情境,将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图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呈现出来,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半个蛋糕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半个怎样表示呢?”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较为放松,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画图:半圆、一条线段的一半,半个长方形‥‥‥;有的用数的形式:0.5、2/1、1/2‥‥‥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纷纷上台去展示自己的方法。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老师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2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2.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由于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许多动感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去发现知识、发现规律。它的成功运用可以使学生在迷惑时,出现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感觉。
在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中,课堂要解决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的知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形成自主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一策略适用于概念理解、基本算理及结论、规律的推导与发现。策略运用要注意:(1)课件的设计要留有余地,不要将抽象的知识过于具体化。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便三易课件,最初将推导三角形内角和的三种方法(量一量,算一算、撕一撕,拼一拼、折叠)全做成了课件,但是思考时发现这样的展示只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因为学生已经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这三种方法,没必要再一一展示,只要揭示操作时应注意问题就行了,最终留下了锐角三角形这一种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方法,成了本节课的点睛之笔。(2)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疑问;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新知水平产生强烈的对比中,激发矛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达到欲罢不能的心理境界,这是学生自主探索不可或缺的心理动力,也是实施好这个策略的关键一环。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结合学生初次移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一时之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一现场资源入手:让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是谁这一游戏活动。学生们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有的描述得很清楚,有的描述得不但麻烦,而且不清楚。如何方便交流和沟通?能不能找到一种既简单又能让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的方式描述自己的位置呢?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时,产生了学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为新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打下了基础。(3)在探索过程中要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师也可以视学生情况而定,或预先设计一些操作的要求提示,也可以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视学情而定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总之,一切要依据学情的发展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向,让教师的要求在高于学生的同时,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教,做到在对立中谋求统一,在矛盾中得到发展。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再如一位老师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口说无凭,我们需要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所以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既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由于方法较多,特别是测量的方法,误差较大,学生容易出现凑数的现象,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小组合作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师在这方面就进行了有效的指导,操作前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①、利用准备好的学具(三角形、量角器、剪刀等),每人先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证,验证方法要科学、合理。例如,测量数据时要精确,真实,不能凑数。②验证的方法可不止一种啊,多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想出不同的方法。③完成验证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长作好记录,为小组展示做好准备。(温馨提醒:有困难时可以向课本、老师或者同伴求助哦!)前三条使学生明确了操作的步骤和要求,温馨提醒则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帮助。结果每个小组都顺利完成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在展示汇报时呈现了很多的精彩。
总之,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孙瓦小学 尹志峰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同学们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是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这个结合点为基础,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课堂的信息技术环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善于预计和捕捉到信息技术环境在促使学生认知生成的特点,让信息技术环境与学生的认识过程形成良性互动,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认识出现不同意见时,以生生、师生合作为形式,围绕问题进行老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的多方互动,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策略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之前一定要用多种形式引导、激发学生在已呈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捕获到主要信息,提出主要疑惑、明确要讨论问题的目的和方向;(2)在明确主要目的和方向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自主加工处理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等到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有想发表意见欲望的时候,才能正式进入讨论阶段;(3)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可以先生生互动教师再点评。也可以直接进入先以学生说为主,教师穿梭引导、激发学生之间产生争论为辅的形式。具体采用哪种,要视学生对所学问题的认识情况而定,如果所认识的问题比较重要,认识它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最好用第一种,反之则用第二种更为快捷有效。
上面的(1)、(2)、(3)三个步骤有着紧密的联系,前一个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前提和基础,只有(1)、(2)、(3)步做好了,做实了,才能正式进入讨论交流阶段。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为讨论而讨论,那样只会得到讨论的形式,而收不到讨论的实效。
如一位教师教学《分一分(一)》一课,先创设了外出郊游这一学生喜欢生活情境,将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图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呈现出来,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半个蛋糕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半个怎样表示呢?”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较为放松,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画图:半圆、一条线段的一半,半个长方形‥‥‥;有的用数的形式:0.5、2/1、1/2‥‥‥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纷纷上台去展示自己的方法。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老师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2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2.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由于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许多动感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去发现知识、发现规律。它的成功运用可以使学生在迷惑时,出现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感觉。
在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中,课堂要解决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的知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形成自主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一策略适用于概念理解、基本算理及结论、规律的推导与发现。策略运用要注意:(1)课件的设计要留有余地,不要将抽象的知识过于具体化。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便三易课件,最初将推导三角形内角和的三种方法(量一量,算一算、撕一撕,拼一拼、折叠)全做成了课件,但是思考时发现这样的展示只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因为学生已经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这三种方法,没必要再一一展示,只要揭示操作时应注意问题就行了,最终留下了锐角三角形这一种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方法,成了本节课的点睛之笔。(2)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疑问;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新知水平产生强烈的对比中,激发矛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达到欲罢不能的心理境界,这是学生自主探索不可或缺的心理动力,也是实施好这个策略的关键一环。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结合学生初次移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一时之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一现场资源入手:让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是谁这一游戏活动。学生们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有的描述得很清楚,有的描述得不但麻烦,而且不清楚。如何方便交流和沟通?能不能找到一种既简单又能让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的方式描述自己的位置呢?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时,产生了学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为新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打下了基础。(3)在探索过程中要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师也可以视学生情况而定,或预先设计一些操作的要求提示,也可以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视学情而定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总之,一切要依据学情的发展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向,让教师的要求在高于学生的同时,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教,做到在对立中谋求统一,在矛盾中得到发展。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再如一位老师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口说无凭,我们需要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所以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既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由于方法较多,特别是测量的方法,误差较大,学生容易出现凑数的现象,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小组合作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师在这方面就进行了有效的指导,操作前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①、利用准备好的学具(三角形、量角器、剪刀等),每人先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证,验证方法要科学、合理。例如,测量数据时要精确,真实,不能凑数。②验证的方法可不止一种啊,多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想出不同的方法。③完成验证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长作好记录,为小组展示做好准备。(温馨提醒:有困难时可以向课本、老师或者同伴求助哦!)前三条使学生明确了操作的步骤和要求,温馨提醒则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帮助。结果每个小组都顺利完成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在展示汇报时呈现了很多的精彩。
总之,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 【发布时间】2015/9/22 12:41:37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