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引导小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好语文
【关键词】 ;
【正文】
一、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
研究性语文学习中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教师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 不再主要是知识上的传授者,而是方法上的指导者。所以,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提供帮助。在学习着力基础的课文时,侧重语文具体具体学法的指导。首先就是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才是操作层面的方法。如怎样通过删、添、换、比等形式领悟文字如何达意,在了解文字负载意义的同时,学会清楚表达的方法;如何收集处理信息并进行创造性运用等,由此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 在自主学习中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放手,“扶放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如果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并有意识地创造氛围,能促使学生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似懂非懂,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他们大胆地试着讲;学生确实不懂的,教师就应适时适当点拨精讲。
三、创设开放情境,增强课程活力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1、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一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体系。 二是时间和空间是确定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条件,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即自学或操作或讨论或有选择地朗读等。
2、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是挖掘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二是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过去的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承,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找准探究的切入点
找准探究的切人点,培养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从题目处切入
在学习《丰碑》一文时,“丰碑”本意指高大的碑,这里比喻军需处长的精神。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探究,学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穿着等方面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以及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等手法表达效果,收效甚佳。
2.从概括处切入
如《游园不值》中,作者仅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概括性的语言勾勒而未加详细解说满园春色到底是什么样子,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学习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细化,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满园春色的情景,既加深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给探究方法,提高探究效率
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是现代教学最基本要求。
1.联系上下文法
语言文字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蕴涵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之中,深入思考就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
2.联系生活学习法
语文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只有将语文学习建立在学生丰富、生动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
3.实地观察法
比如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大好春光里游公园、逛花圃,切身体会这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迷人景色。
六、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作业
研究性语文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所以有人响亮地提出“学好语文,陶冶性灵,张扬个性,塑造人格,立志创造!”但是因为“语文创造力绝非是一种知识特征,绝非是对语文知识进行简单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而是与积累、涵泳、顿悟相伴而生的一种强烈的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懈的心理取向、超越意识和精神品格!”研究性语文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装的主体性参与及全程性投入,关注学生实践中的体验、感受。因而,学生的研究性语文作业只能是一个运动状态的短暂瞬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何引导小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好语文
新疆博乐市青得里乡第九小学 左乎拉 肉孜
探究性语文教学通常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提出问题、材料收集、信息处理,动手操作、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等形式,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自己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
研究性语文学习中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教师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 不再主要是知识上的传授者,而是方法上的指导者。所以,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提供帮助。在学习着力基础的课文时,侧重语文具体具体学法的指导。首先就是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才是操作层面的方法。如怎样通过删、添、换、比等形式领悟文字如何达意,在了解文字负载意义的同时,学会清楚表达的方法;如何收集处理信息并进行创造性运用等,由此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 在自主学习中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放手,“扶放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如果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并有意识地创造氛围,能促使学生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似懂非懂,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他们大胆地试着讲;学生确实不懂的,教师就应适时适当点拨精讲。
三、创设开放情境,增强课程活力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1、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一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体系。 二是时间和空间是确定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条件,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即自学或操作或讨论或有选择地朗读等。
2、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是挖掘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二是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过去的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承,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找准探究的切入点
找准探究的切人点,培养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从题目处切入
在学习《丰碑》一文时,“丰碑”本意指高大的碑,这里比喻军需处长的精神。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探究,学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穿着等方面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以及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等手法表达效果,收效甚佳。
2.从概括处切入
如《游园不值》中,作者仅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概括性的语言勾勒而未加详细解说满园春色到底是什么样子,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学习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细化,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满园春色的情景,既加深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给探究方法,提高探究效率
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是现代教学最基本要求。
1.联系上下文法
语言文字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蕴涵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之中,深入思考就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
2.联系生活学习法
语文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只有将语文学习建立在学生丰富、生动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
3.实地观察法
比如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大好春光里游公园、逛花圃,切身体会这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迷人景色。
六、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作业
研究性语文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所以有人响亮地提出“学好语文,陶冶性灵,张扬个性,塑造人格,立志创造!”但是因为“语文创造力绝非是一种知识特征,绝非是对语文知识进行简单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而是与积累、涵泳、顿悟相伴而生的一种强烈的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懈的心理取向、超越意识和精神品格!”研究性语文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装的主体性参与及全程性投入,关注学生实践中的体验、感受。因而,学生的研究性语文作业只能是一个运动状态的短暂瞬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 【发布时间】2015/9/22 12:46:17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