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作者】 鲁源渊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陕西省白水县东风小学 鲁源渊

 

  【摘 要】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自豪的瑰宝。继承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局限于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读和老师一味地讲解,讲完了学生把古诗及其意思背过就算过关了,很少有人真正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诗人的情怀,诗中的志趣。而通过读、唱、吟、舞等教学手段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 读诗;唱诗;吟诗;舞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自豪的瑰宝。继承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局限于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读和老师一味地讲解,讲完了学生把古诗及其意思背过就算过关了,很少有人真正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诗人的情怀,诗中的志趣。因此,如何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一个不小的难题。
  借鉴中国传统诗文学习的优秀经验,笔者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究,大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享受。
  一、平长仄短读古诗
  现在的古诗教学中,老师们大都按照节奏这样一种模式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单调乏味,没有情趣。细细品味古诗,不难发现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入”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富有鲜明的音乐性。因此,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不是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吗? 同时注意语调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平”指平声字,包括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具体方法是: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则缩短发音。五言诗句看第2、4句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句和末尾字,如果这些字是平声,朗读时拖长音节;如果这些字是仄声,朗读时声停气不停,有“藕断丝连”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读的节奏基础上标平仄,一声、二声为平声标“—”;三声、四声为仄声标“|”。还有,“平长仄短”的规律一般体现在一个节奏里的第二个字上
  人教版五年级《古诗词三首》中《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按普通的的读法很难体会诗的意境,若按“平长仄短”吟诵之法,特别是拉长“铺”的读音,就能自然体会到原野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的美景。学生能在有节奏、有韵味的诵读中自然而然理解诗意,难道不胜于老师的一味讲解吗?
  二、配着曲调唱古诗
  “咏,歌也。”当读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情感时,古人又通过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同时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 歌声,最能打动孩子的心,在舒缓的韵律中,让学生唱一唱古诗,既能在音乐中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内化古诗精髓。
  唱诗需要曲谱音乐的配合。古诗原配之曲,现大多已失传,流传至今的为数极少,如为《送元二使安西》所作的《阳关三叠》,就是其中一首经典之作。更多的古诗需要老师自己选曲配唱。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和文艺界的一些老艺术家,对中国诗词中一些经典篇目的乐谱进行了整理、编撰,力求用优美动人的旋律配合经典诗句来感染、打动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走近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韵。其中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谱曲的《新学堂歌》20首曲调清新、旋律动人,如古诗《春晓》、《咏鹅》、《春夜喜雨》的旋律是活泼欢快,节奏鲜明的;古诗《游子吟》、《咏柳》的旋律是抒情、节奏流畅、优美的;而古诗《出塞》、《赋得古草原送别》的旋律是激昂、催人奋进的。另外根据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旋律,填上匹配的古诗进行吟唱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如:在学生熟悉七言古诗的基础上,运用黄梅戏《女驸马》的曲调吟唱古诗《凉州词》、《墨梅》等,吟唱中还能了解黄梅戏带有拖腔、唱腔婉转的特点;还有的配上邓丽君的《又见炊烟》的伴奏进行演唱,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时田园杂兴(梅子)》、《乡村四月》等。
  笔者曾执教过《乡村四月》一诗,其中唱诗环节选配欢快的侗族歌曲曲调,学生不仅在欢快的唱诗中领悟了诗情,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了古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选曲应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弦律要简单,易于吟唱;弦律应高雅古朴。
  三、半读半唱吟古诗
  “吟,呻也。”吟诵是古人读书的方法,吟诵既是历代文人学子读诗读词读文普遍采用而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是一项自娱自乐的高雅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音乐美的享受,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有半唱半读的感觉。
  吟诗没有固定的规律,它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走调不要紧,不好听不要紧,重要的是通过自由的,没有束缚的方式来诠释自己对诗的一种理解和感悟,达到自我陶醉的一种境界。问君何乐而不为呢?
  四、情不自禁来舞诗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确,当读、唱、吟都不足以表达内心迸发的情感时,可以借肢体语言表达情意,即舞。
  教学中,笔者大胆尝试把肢体语言融进读、唱、吟之中,让孩子们借此抒发心中的情意。生动形象的手语,具备了会意和抒情的双重作用,还有助于巩固理解、积累内化,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鼓励个性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此方法特别适合于初学者,借助手语和着拍子更利于吟唱。同时,它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可以融入作画赏析、讲述故事等方法。作画赏析更能直观表现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同时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住这些特征用简笔画勾勒。每一首优美的故事后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讲述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因诗而异。
  古诗是我们历代祖先高度聪明才智的结晶,教学中通过实践,借助 读、唱、吟、舞等手段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对陶冶青少年的美好情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且有责任古诗词教学,使古诗词能更生动活泼地走进小学生的心田,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 【发布时间】2015/9/22 12:51:07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