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以优秀的课文朗读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课文整体有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再如,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适度有新意的设疑,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我在讲解《羚羊木雕》一文时,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和父母产生了意见分歧,通常怎么解决?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这一环节,我通常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初读阶段,我采取总提式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事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故事情节?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打基础的,所以采用总提式提问。总结阶段我采用归结式提问:学习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生活有怎么的现实意义?学生总结了文章中的经验,起到了现实的作用,体现我语文教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样的,利用图表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通过音乐,镜头、音响等创设情境,还可以运用学生的模拟行为创设情境。只要运用得当,切合实际,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活课堂,发扬民主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教材诸要素组成。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这种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核心就是贯彻教学民主。语文课呼唤师生平等交流。教学民主要体现教是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的。
语文课堂的教学民主有利于调动学生原学习积极性。而当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课堂民主废除了教师“一言堂”,使学生不按照教师或课本观念来选择,他们带着各自的思考、质疑去学习,他们的努力就不是只表现在简单的记忆上,而表现在独立的刻苦钻研上,这样日积月累,由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民主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信息反馈和沟通。语文学科的特点与数理化学科不同。语文课所学的每一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感情的体会、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学习者个体差异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学生所写的每一篇作文,甚至是同一题目的作文,更有不同的观点和表现。有时,可能我们教师并未想到某一个角度,某一种理解,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老师就应该给矛充分的肯定。哪怕不能自圆其说,也没什么关系,至少让他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激励成功,增强自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者的自信心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学习上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学习的成功感。学生个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即使对语文学习处于很不积极的状况,一旦在他们向上发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应该“小题大做”,给予热情的鼓励。学生哪怕在一小点上得到肯定,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逐渐迁移至对课文教学产生兴趣。如此反复,学生在一次次取得成功和鼓励的前提下,不断增强自信和自尊,从根本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积极的状况,表现出主动的参与态度。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更生动。
四、活用教材,师生互动
活用教材,有两层意思。如,可以根据需要打破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把同一作家几篇有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教学《藤野先生》前,用一点时间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一理,在上新课时不断的比较、揣摩,同学们就会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探求作者思想追求的轨迹,一以贯之的感情,进而较深刻的理解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根源。还可以把同一描述对象而文体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教学,如《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前者是小说,后者是议论文,对比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定会比单独学习的兴趣更大,参与更多,在思辨中提高阅读分析能力。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选用报刊上的时文来充实教材,也是活用教材的一种。理由是多方面的,首先,语文教材尽管是新的,但毕竟编好已有时日了,而现实生活却是绿树常青。我们老师课外看到更合适、更精彩的同类文章完全可以印发给学生当课文来学,以增加学生对(下转第45页)(上接第46页)生活的敏锐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式大多是由老师讲、板书,学生听、记、朗读、提问穿插其中,即讲读法,现代的教学,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教学改革,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师上课着眼点不仅在教材,更重视学生,着力诱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就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上学期一开学,我就在班级成立若干学习研讨小组,每组四人,每组成员根据程度搭配开来。把教材中得部分课文分配给各小组,让学生自己结合单元教学重点,用较长得一段时间查找资料,进行备课、讨论。等到教学这一课时,就请这一小组推选主讲人讲解,另外3人补充。其它同学也绝不闲着,为了上课时向主讲人质疑,学生往往事先都精读了课文,准备了一些“杀伤力”较大的“炮弹”。主讲小组轮流“讲”完新课后,就要向全班答辩。老师在这过程中起舵手作用,适时地点拨,校正“航向”。
五、激发思维,活跃思想
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思想的有效手段。当然每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都要有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如宗濮的《紫藤萝瀑布》: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这是作者描写紫藤萝的语段,语言生动细腻,字里行间流溢着如诗如画的美。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质疑:句子“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挑逗”一词写出了紫藤萝什么?句子“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挨着、接着、推着挤着” 写出了紫藤萝什么?作者这么生动细腻去描写紫藤萝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质疑,使学生理解了作者之所以生动细腻去描写紫藤萝,是为了突出紫藤萝生命力之“盛”,为与下文描写十年前的紫藤萝“稀落”、“伶仃”形成鲜明的对比作铺垫,从而揭示出人和花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与坎坷,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你像紫藤萝一样,“满装生命的酒酿,张开生命的风帆”,定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学生设疑,学生解疑,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文理解深刻。
实践证明,只要有效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千方百计营造起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深入人心,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学校 张林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理念和要求不断更新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从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语文教师只有激活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积极动手、主动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以优秀的课文朗读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课文整体有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再如,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适度有新意的设疑,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我在讲解《羚羊木雕》一文时,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和父母产生了意见分歧,通常怎么解决?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这一环节,我通常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初读阶段,我采取总提式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事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故事情节?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打基础的,所以采用总提式提问。总结阶段我采用归结式提问:学习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生活有怎么的现实意义?学生总结了文章中的经验,起到了现实的作用,体现我语文教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样的,利用图表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通过音乐,镜头、音响等创设情境,还可以运用学生的模拟行为创设情境。只要运用得当,切合实际,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活课堂,发扬民主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教材诸要素组成。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这种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核心就是贯彻教学民主。语文课呼唤师生平等交流。教学民主要体现教是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的。
语文课堂的教学民主有利于调动学生原学习积极性。而当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课堂民主废除了教师“一言堂”,使学生不按照教师或课本观念来选择,他们带着各自的思考、质疑去学习,他们的努力就不是只表现在简单的记忆上,而表现在独立的刻苦钻研上,这样日积月累,由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民主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信息反馈和沟通。语文学科的特点与数理化学科不同。语文课所学的每一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感情的体会、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学习者个体差异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学生所写的每一篇作文,甚至是同一题目的作文,更有不同的观点和表现。有时,可能我们教师并未想到某一个角度,某一种理解,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老师就应该给矛充分的肯定。哪怕不能自圆其说,也没什么关系,至少让他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激励成功,增强自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者的自信心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学习上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学习的成功感。学生个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即使对语文学习处于很不积极的状况,一旦在他们向上发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应该“小题大做”,给予热情的鼓励。学生哪怕在一小点上得到肯定,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逐渐迁移至对课文教学产生兴趣。如此反复,学生在一次次取得成功和鼓励的前提下,不断增强自信和自尊,从根本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积极的状况,表现出主动的参与态度。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更生动。
四、活用教材,师生互动
活用教材,有两层意思。如,可以根据需要打破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把同一作家几篇有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教学《藤野先生》前,用一点时间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一理,在上新课时不断的比较、揣摩,同学们就会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探求作者思想追求的轨迹,一以贯之的感情,进而较深刻的理解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根源。还可以把同一描述对象而文体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教学,如《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前者是小说,后者是议论文,对比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定会比单独学习的兴趣更大,参与更多,在思辨中提高阅读分析能力。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选用报刊上的时文来充实教材,也是活用教材的一种。理由是多方面的,首先,语文教材尽管是新的,但毕竟编好已有时日了,而现实生活却是绿树常青。我们老师课外看到更合适、更精彩的同类文章完全可以印发给学生当课文来学,以增加学生对(下转第45页)(上接第46页)生活的敏锐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式大多是由老师讲、板书,学生听、记、朗读、提问穿插其中,即讲读法,现代的教学,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教学改革,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师上课着眼点不仅在教材,更重视学生,着力诱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就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上学期一开学,我就在班级成立若干学习研讨小组,每组四人,每组成员根据程度搭配开来。把教材中得部分课文分配给各小组,让学生自己结合单元教学重点,用较长得一段时间查找资料,进行备课、讨论。等到教学这一课时,就请这一小组推选主讲人讲解,另外3人补充。其它同学也绝不闲着,为了上课时向主讲人质疑,学生往往事先都精读了课文,准备了一些“杀伤力”较大的“炮弹”。主讲小组轮流“讲”完新课后,就要向全班答辩。老师在这过程中起舵手作用,适时地点拨,校正“航向”。
五、激发思维,活跃思想
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思想的有效手段。当然每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都要有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如宗濮的《紫藤萝瀑布》: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这是作者描写紫藤萝的语段,语言生动细腻,字里行间流溢着如诗如画的美。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质疑:句子“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挑逗”一词写出了紫藤萝什么?句子“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挨着、接着、推着挤着” 写出了紫藤萝什么?作者这么生动细腻去描写紫藤萝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质疑,使学生理解了作者之所以生动细腻去描写紫藤萝,是为了突出紫藤萝生命力之“盛”,为与下文描写十年前的紫藤萝“稀落”、“伶仃”形成鲜明的对比作铺垫,从而揭示出人和花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与坎坷,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你像紫藤萝一样,“满装生命的酒酿,张开生命的风帆”,定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学生设疑,学生解疑,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文理解深刻。
实践证明,只要有效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千方百计营造起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深入人心,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 【发布时间】2015/10/16 11:17:52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