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力

 

【作者】 李琳山 刘 磊 邱青林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如何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力

 

山东省临朐县第五中学 李琳山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 刘 磊
山东省临朐县第五中学 邱青林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也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即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影响学生的是教师,没有课堂上的指导和影响就没有了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和技术素质。具体地说就是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技术动作的结构机理,能完成规范准确的示范动作,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技巧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对体育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仁交流,旨在使学生在自主获取、主动合作、自由创新的新课堂教学境界中学习与提高。
  一、要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的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投掷教材,应该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地投掷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或投掷动作正确的学生再进行分散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由于动作细节性与手部有一定的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难掌握垫球的技术,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忽视教学法”,有意的忽视“问题学生”的所在,并通过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再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然后按不同的水平分组结伴合作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自由结伴练习,他们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了自己垫球的方法和技巧,出现了“水平低的学生学的积极,水平高的学生教的认真”的课堂氛围,练习的密度与效果也明显增强,在同伴的帮助下那些没有掌握垫球技术的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垫球,此时发现他们同伴之间的友情倍增,每位学生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搭建合作习练的平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快乐,获取自信,点燃学习的热情。中学生的表现大多是直观模仿占优势,活泼、好动、好奇、好胜等行为及心理也是这一学段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突出教学的情境性。如配以轻松活泼的音乐来设计情景,用能够刺激学生情绪的多种色彩来设计好场地等,这样才能把学生不感兴趣的动作用游戏的方法予以场景化、活泼化、趣味化,进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把枯燥的动作呈现为有趣的表演,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自主理解并掌握一系列动作要领。活动中,笔者不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习练伙伴,活学活用并进行创造,而且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以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了运动技术,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跟着组长的口令,边喊边做动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做体育小干部的能力与意识,又能以此为刺激,激发学生合作习练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体育教育创新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一定要因人、因时、因条件而异,不能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要结合具体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管得过多、过死的现象,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注重促进探究、质疑和好奇心,应当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全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这样才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得以提高。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思维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方案。如在改进和提高学生投篮技术和命中率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利用学过的知识、技术,你采用哪些方法?”学生就会从记忆中努力演练出多种方法,这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即指导学生对每种动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验、摸索出一种最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创新,一定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要因材施教,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学生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绵羊。老师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着老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力。

 

  • 【发布时间】2015/10/16 11:18:14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