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恰当地引入新知识

 

【作者】 胡正健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恰当地引入新知识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关田乡小学 胡正健

 

  恰当地引入新知(即新的知识),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通过 引入、创设情景,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可用如下七法: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 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 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2个饼平均 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老师提出: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 个?怎么表示?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引入“分数”。
  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 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 发推出新知的思路。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 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通过割补(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 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
  三、运用归纳法引入新知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 猜想,引出规律。这样引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 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例如:“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1)(8+27)+13 (1)8+(27+13)
  (2)85+17+83 (2)85+(17+83)
  (3)72+(28+57) (3)(72+28)+57
  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比赛组,分别作第一、二组连加练习比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讨论: 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象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每组的第(1)题、(2)题、(3 )题结果分 别相等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 现了什么?
  四、在知识分类中引入新知
  从上可知,在教学相比较而存在于某属概念之中的种概念时,常常先让学生对属概念进行分类,然后分别 对各类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学生全面感知各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概念。这样引入背 景突出,整体性强,学生思维连贯,认识自然。因而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最深刻,知识结构最完整。
  例如“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这样引入:让学生求出1,2, 6,7,9,11,14,各数的约数换引导学 生按约数个数把上述各数分类(教师提示分类标准)→学生列举一些分属于各类的其它自然数→引导学生分析 比较每一类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自然数且约数个数相同),不同类别中的数之间有什么不同(约数 个数不同),→比较中引出质数、合数概念。
  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 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 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 引入新知。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一位老 师这样引入: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 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国外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 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 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而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段 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 径的概念。
  六、在操作演示中引入新知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的可能和 必要。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来引入新知 ,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先出示一个圆柱体盒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看看你观察到了什么,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一般会说:“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它能装多少水?它有多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求“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蔽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 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新知引入起,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 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七、故事导入新知
  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时,给学生讲个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思考,引出规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个故事并设疑:一个老奶奶养了一群兔子,一天她买回一堆萝卜,数一数共24个,平均分成4份,准备每天给小兔子吃一份,即这堆萝卜的1/4。可是小兔子不高兴,它说太少,于是老奶奶就又平均分成8份,每天给兔子吃两份,即这堆萝卜的2/8,可是小兔子还是不满意。于是老奶奶就又平均分成12份,准备每天给兔子吃3份,即这堆萝卜的3/12,这下小兔子满意了。请问:这24个萝卜的1/4、2/8、3/12,是越来越多吗?这样一来,同学纷纷开动脑筋,积极猜想。  
  引入新知没有固定的模式。这里从小学数学知识的形成方式给出七种引入新知的方法,仅仅是一个示例, 旨在通过示例,展示小学数学新知教学中新知引入的一般途径。具体应用中还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认 识规律及年龄特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 【发布时间】2015/10/16 11:24:25
  • 【点击频次】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