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不但把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和能力作为语文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还要把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根据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性,语文教育不但要面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在教育实践中训练学生缜密的美学思维,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实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因之,语文教育与美育密不可分。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美术教师用线条,色彩展示美;舞蹈老师用肢体、神态表现美;音乐教师用歌喉,音色、情感传递美,而语文则用文字表现美。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必须把每一篇课文当美文讲, 渗透美育理念,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用美的内涵去熏陶学生,用美的形象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根据语文教育的审美特点,语文课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要渗透美育思想,端正学生审美观念;二要激发美育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能力;三要创设美育情境,鼓励学生创造美。
渗透美育思想,端正学生审美观念,是搞好语文美育教学的前提。人之初,无所谓美与不美,正确的观念和错误的思想都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学生由于受到知识领域、生活经验、年龄等方面的限制,缺乏识别事物能力,容易曲解美丑,甚至颠倒美丑,这是需要端正学生审美观的根本原因。为了端正学生审美观,认清美的概念,应该对学生开展美的启蒙教育。语文教育与人从出生到死亡终生相伴,语文课则是人生成长重要阶段接受规范教育,形成正确审美观的阵地。老师受之以鱼则得食,老师授之以渔则可生。《景阳冈》美育目标在于体会武松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体会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美,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东郭先生和狼》要求学生在逐步认清狼的凶残、狡诈(即“丑”)的本质过程中,在对狼的憎恨、蔑视中,在丑与美、善与恶的对比反差中,加深对真正美的理解。《苏州园林》中园林的美不仅仅在于它是具体的形象美,而且因为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其外表是美,但内心最是丑恶。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其面目体形丑陋、但是心地善良,正好和副主教是对比。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在人物的言行之中,需要读者用正确的审美观加以审阅。没有端正的审美态度和正确的审美观,是体味不出语文美育真谛的,也将成为语文美育永远的缺陷。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需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能力。美是客观存在的,但美在哪里,美是什么,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和理解,更不是任何人都能对美进行正确的评价。只有具备了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评价现实的美。咆哮的黄河,美在壮观,但当它席卷庄稼,吞噬生命的时候呢?学生的审美观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价值观的取向。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是语文美育的重要任务。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美育资源,藉此触动学生美感灵魂,点燃智慧火花,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有那么多美好的情感,让他们在美感中憧憬未来。语文教学还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美的多方面属性,深入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同一属性,因认识深浅不同而影响到美感的强弱。《陌上桑》中罗敷的美,其属性多方面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是罗敷用具美的属性;“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罗敷装饰美的属性;“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罗敷服装美的属性。此外,罗敷还有语言美、动作美、性格美、心灵美等不同属性。美的性质是由本质属性决定的。罗敷的心灵美,决定了罗敷美的性质。语文教育应该紧紧抓住事物美的本质属性去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并带动对美的其他属性的分析,这样,才能较好地达到认识、理解和评价美的目的。
创造美是语文美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怡情冶性式的情感体验是语文美育的感性阶段的话,那么,在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美就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升华,是语文美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说得好:学以致用。发现了美,还要能表达美、创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在情感体验中,学生往往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审美活动,这其中包含着创造美的因素。但是,那只是较低层次的创造美活动,语文美育不能只满足于“动情”式的情感体验,应该趁情绪高涨、情感高潮激发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美活动,才能使语文美育发生质的飞跃,由情入理。情感体验侧重于接受美的熏染,愉情悦性;而创造美则侧重于锻炼意志,强化感知和领悟,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在创造美的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美学无处不在,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材料,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去实践,潜心摸索,在教学中,力戒琐碎无趣地说教,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全面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氛围,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去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浅议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贵州省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教育督导办公室 陆文舒
美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美学思想则在各个学科中有充分的体现,各个学科都有义不容辞的美育任务。语文教育的独特性,则突显美育的学科魅力。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不但把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和能力作为语文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还要把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根据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性,语文教育不但要面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在教育实践中训练学生缜密的美学思维,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实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因之,语文教育与美育密不可分。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美术教师用线条,色彩展示美;舞蹈老师用肢体、神态表现美;音乐教师用歌喉,音色、情感传递美,而语文则用文字表现美。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必须把每一篇课文当美文讲, 渗透美育理念,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用美的内涵去熏陶学生,用美的形象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根据语文教育的审美特点,语文课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要渗透美育思想,端正学生审美观念;二要激发美育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能力;三要创设美育情境,鼓励学生创造美。
渗透美育思想,端正学生审美观念,是搞好语文美育教学的前提。人之初,无所谓美与不美,正确的观念和错误的思想都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学生由于受到知识领域、生活经验、年龄等方面的限制,缺乏识别事物能力,容易曲解美丑,甚至颠倒美丑,这是需要端正学生审美观的根本原因。为了端正学生审美观,认清美的概念,应该对学生开展美的启蒙教育。语文教育与人从出生到死亡终生相伴,语文课则是人生成长重要阶段接受规范教育,形成正确审美观的阵地。老师受之以鱼则得食,老师授之以渔则可生。《景阳冈》美育目标在于体会武松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体会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美,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东郭先生和狼》要求学生在逐步认清狼的凶残、狡诈(即“丑”)的本质过程中,在对狼的憎恨、蔑视中,在丑与美、善与恶的对比反差中,加深对真正美的理解。《苏州园林》中园林的美不仅仅在于它是具体的形象美,而且因为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其外表是美,但内心最是丑恶。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其面目体形丑陋、但是心地善良,正好和副主教是对比。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在人物的言行之中,需要读者用正确的审美观加以审阅。没有端正的审美态度和正确的审美观,是体味不出语文美育真谛的,也将成为语文美育永远的缺陷。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需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能力。美是客观存在的,但美在哪里,美是什么,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和理解,更不是任何人都能对美进行正确的评价。只有具备了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评价现实的美。咆哮的黄河,美在壮观,但当它席卷庄稼,吞噬生命的时候呢?学生的审美观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价值观的取向。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是语文美育的重要任务。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美育资源,藉此触动学生美感灵魂,点燃智慧火花,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有那么多美好的情感,让他们在美感中憧憬未来。语文教学还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美的多方面属性,深入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同一属性,因认识深浅不同而影响到美感的强弱。《陌上桑》中罗敷的美,其属性多方面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是罗敷用具美的属性;“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罗敷装饰美的属性;“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罗敷服装美的属性。此外,罗敷还有语言美、动作美、性格美、心灵美等不同属性。美的性质是由本质属性决定的。罗敷的心灵美,决定了罗敷美的性质。语文教育应该紧紧抓住事物美的本质属性去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并带动对美的其他属性的分析,这样,才能较好地达到认识、理解和评价美的目的。
创造美是语文美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怡情冶性式的情感体验是语文美育的感性阶段的话,那么,在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美就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升华,是语文美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说得好:学以致用。发现了美,还要能表达美、创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在情感体验中,学生往往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审美活动,这其中包含着创造美的因素。但是,那只是较低层次的创造美活动,语文美育不能只满足于“动情”式的情感体验,应该趁情绪高涨、情感高潮激发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美活动,才能使语文美育发生质的飞跃,由情入理。情感体验侧重于接受美的熏染,愉情悦性;而创造美则侧重于锻炼意志,强化感知和领悟,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在创造美的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美学无处不在,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材料,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去实践,潜心摸索,在教学中,力戒琐碎无趣地说教,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全面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氛围,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去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 【发布时间】2015/10/16 11:28:40
- 【点击频次】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