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
【正文】
一、准确把握小学与初中数学的学习差异
认真研习、准确把握小学与初中数学的学习差异可以有效地设置课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引深,也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完善。小学数学知识量少、层次浅、面窄、较为简易,受学生心理及知识结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反复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指导,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解题方法,学生则是较多的模仿老师的思维推理,自学能力较低。然而,升入初中后,随着各学科课程开设的增多,集中教学时间相对减少,这就使得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刻的理解力以及创新才能。
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该熟知自己的科目,这种“熟知”并不是指仅仅熟悉教材,而是要懂得“更多“一些,比如数学发展史、数学应用知识、新的数学分支等。并通过数学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其次要有对数学课程内容准确驾驭的能力、良好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数学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第三,提高教师自身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数学教育的责任感、专业精神。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讲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获得知识”。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去参与探索、发现、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一课,运用学生熟知并津津乐道的《高空王子阿迪力走钢丝》的视频来导入新课,再以《天平实验》来探究等式的性质,如此一来,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作用,不断地运用新颖的、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的同时,锻炼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活动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动”中进行学习,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例如:学习有理数运算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抢答,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有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又如,学习函数图像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学习点的坐标时,可以按一定规则给班级每个同学赋予坐标玩游戏“猜猜是谁”等,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3、精选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一题多解的练习,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要注意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多学习、勤反思,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乐知者”。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新疆察布查尔县第三中学 李 莉
初中数学对于发展学生智力结构、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完善学生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学生学习知识、时间、方法、能力、思维习惯等的差异,由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两级分化现象逐步显现。那么,如何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了我们每位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就此,浅谈认识如下:
一、准确把握小学与初中数学的学习差异
认真研习、准确把握小学与初中数学的学习差异可以有效地设置课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引深,也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完善。小学数学知识量少、层次浅、面窄、较为简易,受学生心理及知识结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反复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指导,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解题方法,学生则是较多的模仿老师的思维推理,自学能力较低。然而,升入初中后,随着各学科课程开设的增多,集中教学时间相对减少,这就使得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刻的理解力以及创新才能。
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该熟知自己的科目,这种“熟知”并不是指仅仅熟悉教材,而是要懂得“更多“一些,比如数学发展史、数学应用知识、新的数学分支等。并通过数学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其次要有对数学课程内容准确驾驭的能力、良好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数学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第三,提高教师自身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数学教育的责任感、专业精神。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讲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获得知识”。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去参与探索、发现、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一课,运用学生熟知并津津乐道的《高空王子阿迪力走钢丝》的视频来导入新课,再以《天平实验》来探究等式的性质,如此一来,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作用,不断地运用新颖的、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的同时,锻炼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活动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动”中进行学习,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例如:学习有理数运算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抢答,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有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又如,学习函数图像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学习点的坐标时,可以按一定规则给班级每个同学赋予坐标玩游戏“猜猜是谁”等,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3、精选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一题多解的练习,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要注意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多学习、勤反思,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乐知者”。
- 【发布时间】2015/10/16 11:28:54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