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浅谈
【关键词】 ;
【正文】
一、提问要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感到有趣和快乐,在愉快中接受数学知识。儿童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问题,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做到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强调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参与。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因此,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便于教师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同时要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在每节课中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和强烈竞争的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进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课堂提问由谁来回答,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底,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让学生回答。例如,对优等生提问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他们刻苦钻研;对中等生则以一般性的问题进行提问,以帮助他们掌握、巩固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对后进生来说,则适合问一些浅显简单的问题,如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启发他们进行思考,使他们能鼓起学习的勇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都能拥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用提问拓展学生的思路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精巧的提问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一些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进行圆柱体的侧面积的学习时,可以通过设计具有连续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展开后的图形面积怎样求?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推导,最后学生体会到:展开圆柱体的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而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并不是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将会逐步地得到提高。
四、课堂提问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其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如果在提问中不注意细节的处理,使内容发生科学性错误,那么长期下去,将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导向性原则
课堂提问是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不能无目的地提问,更不可提一些与本课无关的问题。特别是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若含糊不清,学生就只能作出含糊的反应。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20÷5”,老师提问:“20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20是个两位数”、“20是个大于19的数”、“20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这样提问:“20在这个触法算式中,我们称他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3、适时性原则
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如果问早了,学生认识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皆大欢喜,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掌握好恰当时机,在问题提出后,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4、层次性原则
在提问时,数学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可见课堂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有效的课堂效率,尽可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浅谈
山东省东明县大屯镇中心小学 吴庆江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正如美国教育家斯特林·G·卡尔汉所说的:“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呢?
一、提问要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感到有趣和快乐,在愉快中接受数学知识。儿童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问题,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做到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强调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参与。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因此,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便于教师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同时要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在每节课中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和强烈竞争的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进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课堂提问由谁来回答,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底,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让学生回答。例如,对优等生提问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他们刻苦钻研;对中等生则以一般性的问题进行提问,以帮助他们掌握、巩固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对后进生来说,则适合问一些浅显简单的问题,如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启发他们进行思考,使他们能鼓起学习的勇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都能拥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用提问拓展学生的思路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精巧的提问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一些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进行圆柱体的侧面积的学习时,可以通过设计具有连续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展开后的图形面积怎样求?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推导,最后学生体会到:展开圆柱体的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而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并不是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将会逐步地得到提高。
四、课堂提问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其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如果在提问中不注意细节的处理,使内容发生科学性错误,那么长期下去,将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导向性原则
课堂提问是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不能无目的地提问,更不可提一些与本课无关的问题。特别是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若含糊不清,学生就只能作出含糊的反应。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20÷5”,老师提问:“20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20是个两位数”、“20是个大于19的数”、“20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这样提问:“20在这个触法算式中,我们称他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3、适时性原则
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如果问早了,学生认识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皆大欢喜,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掌握好恰当时机,在问题提出后,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4、层次性原则
在提问时,数学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可见课堂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有效的课堂效率,尽可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5/10/16 11:39:15
- 【点击频次】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