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错别字的分析与矫正
【关键词】 ;
【正文】
一、错别字的表现及其类型
1、错字是指在书面言语中写出来的字与正确的字比较发生笔画上的增差错或形状上、结构上的变化,成了“自造”的字。学生写错字一般有5种情况。①受相同笔画的影响。A、增添笔画。如(受乌、鸟字的影响)把“考”字少写一横。(受少的影响)“步”字多谢一点,。(受“成”等影响)“武”字多撇一笔。B、丢失笔画。如把“练”写成“练”(受东的影响)。②字形掌握不准,笔画易出差错造成字形变异如把“妹”字的右边写成“末”把“延”字写成走字底,把“枪”的右写成“仑”等。③笔画多的字易出错。如熏、赢、鼎等。④结构变异。如“暗”写成“哮”,“数”写成“赘”等。⑤受不规范的简化字的影响:如“家”写成“穴”,“寨”写成“在”。
2、别字:是指在书面言语活动中写出来的字虽不是“自造”字,但却是以别字替代了应写的字,如:音同但形异义异的别字,“报酬”写成“报仇”,“部署”写成“布置”。如“招待”写成“招倚”、“村庄”写成“材应”等。如“尊敬”写成“遵敬”,“纪录”写成“记录”。
二、分析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汉字系统字数庞大,形体繁杂,加之某一音序音节中又是由若干个单字母成,汉字系统自身的这些特点是产生错别字的客观原因。现在通用的《新华字典》选取的单字就有8500多个,现在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生识字2500个左右,要学生精确无误地认记这么多个汉字而不写错别字,任务艰巨。再说一个汉字又一个形,其笔画在数量上、度量上、空间配置上又有严格而精细的要求。如“日”中添一竖为“田”,上面出头是“由”,下面出头又是“甲”,上下出头又成“申”,中间添竖弯钩又是“电”稍不注意,一笔之差,不是错字就成别字。
同音序音节中又是由若干个单字组成,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矛盾性是错别字产生的主观原因。虽然每一个汉字都对应一定音序和音节、音调。据有关统计,汉字平均每个音节就有同音、异形异义字7、3个,有的多达50—60个,如(XIA0)这样稍一混淆就写成了别字。
①已知音义不知字形的矛盾。从语言发展看,人类社会口头语言总是先于书面语言,儿童人学前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粗略了解其意,但不知其形。因此宇形对儿童来说是新异刺激、是儿童生活中所缺少的。所以掌握字形就成了与音、义这—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从儿童心理特点看,小学生出于认识水平的局限,缺乏空间位置知觉的完整性、精确性和分化性,对一个字学生往往只能从大体轮廓认识,不太注意细枝末节和隐蔽部分。这样在小学大量感知字形而又缺乏精细分析能力之冈的矛盾是造成错别字的主要原因。 ③词义的高度抽象与生活经验的缺乏和基础知识的薄弱之间的矛盾。小学基础知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词义的高度抽象性造成他们理解困难,由于同音异形异义的字数较多,加之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又十分丰富,使小学生一时难以准确把握,这种在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情况下也易写错别字,
④字形的唯—性与学生注意力分散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情绪紧张,身体疲劳造成注意力分散,也是造成写错别字的原因。
三、预防和矫正错别字的措施
1、建立音、形、义的联系。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规律,先教词,学生以词为单位来掌握同音字,教同音字时,凡是用同音字构成的常用词尽可能多出现。如“有”和“友”容易混淆,如果以词义为主进行联词可组成“友谊”、该好”、“朋友”、“没有”、“有时”、“有效”。由于词的概念的限制,分辨就比较容易,字形的分析也易为学生接受。
2、加强三个结合,防止错别字产生,
①比较归类相结合。学完一组课文后,把使用经常出现的同音字、形近寻找出来,分成几组结合上下文从意义上区别,从字形上比较让学生掌握字形 差异。如形近音异有“喝、渴、揭”又如音同义异。
②改错与选择相结合,教师根据学生经常出错的字,故意设置在词语或句子中,让学生去辨别改正。
③主动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正误分析对比,激发学生观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发现易混字的差异和理解出错的原因。
3、识字和识物相联系。汉字无论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宇、字网和字义总有一定联系的。再说根据汉字特点,绝大多数的汉字都表示一定曲事物,所以教学时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对字(词)表示的事物,眼观其形,耳闻其声,弃嗅其气,口尝其味,手触其形,他们对字义就会有透彻的理解,因而克服写错别字的现象。如“鸟”与“乌”学生易记混。教学时如借助图片告诉学生“鸟”中有“点”表示鸟的眼睛不能少。而乌鸦全身漆黑,自然眼睛看不出来所以写“乌”时不能有那一“点”。“买”和“卖”学生也易混淆。采用:少了+就买,多个+就卖。”学生心领神会,终身难忘。在教学形声字时,要充分利用“形旁表意,声旁表声”这一规律来引导学生分析偏旁为何不同。这样学生就会轻易掌握这两个字。当然也要注意古今昔的变迁,由止片面性而弄错字义和读音。
浅谈语文教学中错别字的分析与矫正
贵州省三都县周覃镇廷牌社区廷牌小学 韦国热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作文存在着许多错别字。这对于要求提高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以及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造成不良影响。如不有的放矢予以矫正,不仅会影响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一直将错误延续到中、大学以至成年后的言语活动中,影响信息的准确表达、传递。因此矫正错别字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错别字的表现及其类型
1、错字是指在书面言语中写出来的字与正确的字比较发生笔画上的增差错或形状上、结构上的变化,成了“自造”的字。学生写错字一般有5种情况。①受相同笔画的影响。A、增添笔画。如(受乌、鸟字的影响)把“考”字少写一横。(受少的影响)“步”字多谢一点,。(受“成”等影响)“武”字多撇一笔。B、丢失笔画。如把“练”写成“练”(受东的影响)。②字形掌握不准,笔画易出差错造成字形变异如把“妹”字的右边写成“末”把“延”字写成走字底,把“枪”的右写成“仑”等。③笔画多的字易出错。如熏、赢、鼎等。④结构变异。如“暗”写成“哮”,“数”写成“赘”等。⑤受不规范的简化字的影响:如“家”写成“穴”,“寨”写成“在”。
2、别字:是指在书面言语活动中写出来的字虽不是“自造”字,但却是以别字替代了应写的字,如:音同但形异义异的别字,“报酬”写成“报仇”,“部署”写成“布置”。如“招待”写成“招倚”、“村庄”写成“材应”等。如“尊敬”写成“遵敬”,“纪录”写成“记录”。
二、分析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汉字系统字数庞大,形体繁杂,加之某一音序音节中又是由若干个单字母成,汉字系统自身的这些特点是产生错别字的客观原因。现在通用的《新华字典》选取的单字就有8500多个,现在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生识字2500个左右,要学生精确无误地认记这么多个汉字而不写错别字,任务艰巨。再说一个汉字又一个形,其笔画在数量上、度量上、空间配置上又有严格而精细的要求。如“日”中添一竖为“田”,上面出头是“由”,下面出头又是“甲”,上下出头又成“申”,中间添竖弯钩又是“电”稍不注意,一笔之差,不是错字就成别字。
同音序音节中又是由若干个单字组成,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矛盾性是错别字产生的主观原因。虽然每一个汉字都对应一定音序和音节、音调。据有关统计,汉字平均每个音节就有同音、异形异义字7、3个,有的多达50—60个,如(XIA0)这样稍一混淆就写成了别字。
①已知音义不知字形的矛盾。从语言发展看,人类社会口头语言总是先于书面语言,儿童人学前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粗略了解其意,但不知其形。因此宇形对儿童来说是新异刺激、是儿童生活中所缺少的。所以掌握字形就成了与音、义这—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从儿童心理特点看,小学生出于认识水平的局限,缺乏空间位置知觉的完整性、精确性和分化性,对一个字学生往往只能从大体轮廓认识,不太注意细枝末节和隐蔽部分。这样在小学大量感知字形而又缺乏精细分析能力之冈的矛盾是造成错别字的主要原因。 ③词义的高度抽象与生活经验的缺乏和基础知识的薄弱之间的矛盾。小学基础知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词义的高度抽象性造成他们理解困难,由于同音异形异义的字数较多,加之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又十分丰富,使小学生一时难以准确把握,这种在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情况下也易写错别字,
④字形的唯—性与学生注意力分散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情绪紧张,身体疲劳造成注意力分散,也是造成写错别字的原因。
三、预防和矫正错别字的措施
1、建立音、形、义的联系。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规律,先教词,学生以词为单位来掌握同音字,教同音字时,凡是用同音字构成的常用词尽可能多出现。如“有”和“友”容易混淆,如果以词义为主进行联词可组成“友谊”、该好”、“朋友”、“没有”、“有时”、“有效”。由于词的概念的限制,分辨就比较容易,字形的分析也易为学生接受。
2、加强三个结合,防止错别字产生,
①比较归类相结合。学完一组课文后,把使用经常出现的同音字、形近寻找出来,分成几组结合上下文从意义上区别,从字形上比较让学生掌握字形 差异。如形近音异有“喝、渴、揭”又如音同义异。
②改错与选择相结合,教师根据学生经常出错的字,故意设置在词语或句子中,让学生去辨别改正。
③主动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正误分析对比,激发学生观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发现易混字的差异和理解出错的原因。
3、识字和识物相联系。汉字无论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宇、字网和字义总有一定联系的。再说根据汉字特点,绝大多数的汉字都表示一定曲事物,所以教学时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对字(词)表示的事物,眼观其形,耳闻其声,弃嗅其气,口尝其味,手触其形,他们对字义就会有透彻的理解,因而克服写错别字的现象。如“鸟”与“乌”学生易记混。教学时如借助图片告诉学生“鸟”中有“点”表示鸟的眼睛不能少。而乌鸦全身漆黑,自然眼睛看不出来所以写“乌”时不能有那一“点”。“买”和“卖”学生也易混淆。采用:少了+就买,多个+就卖。”学生心领神会,终身难忘。在教学形声字时,要充分利用“形旁表意,声旁表声”这一规律来引导学生分析偏旁为何不同。这样学生就会轻易掌握这两个字。当然也要注意古今昔的变迁,由止片面性而弄错字义和读音。
- 【发布时间】2015/10/16 11:41:29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