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探究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杨青措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探究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麦昆乡中心校 杨青措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在语文教师指引、帮助下,学生进行愉快学习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地语文课堂。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服务于学生,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微笑着与学生构建互动课堂,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进行点拔引导。
  只有在师生相互尊重,人格平等,心灵交汇的时候,平等和谐的语文教学才能生成,心灵才会得以放飞。语文课堂应面向全体,鼓励冒尖,允许落后。允许落后,不是不闻不问,应以师生的多向激励性评价,鼓舞后进者大胆尝试,敢于表现;宽容失败,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平等地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思想,分享他们点滴成功的快乐,分担他们学习过程中暂时失败的沮丧。
  积极唤醒他们的灵感,激活热情。让每个学生敢于冒险、乐于尝试,不断超越自我,尝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上课时,教师的口袋中要多带些“高帽子”,多说几句赞美的话、表扬的词,学生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这样,课堂充满了赏识,教学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
  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励兴趣,培养信心。
  在课堂上,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学困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学困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
  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尝试,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为了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教师应该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只有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才能大大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这样使自主学习就落到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
  三、注重细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在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
  课堂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人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的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丽的充满诗意的艺术,语文课堂则是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处世、快乐成长的、放飞心灵的神圣殿堂。教师只有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才能引领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殿堂。

 

  • 【发布时间】2015/10/16 16:56:11
  • 【点击频次】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