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作者】 李正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重庆市巫山县三溪小学 李正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同时,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2、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我在阅读教学中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我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于是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二、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补充课文材料。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其教学服务。文本材料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2、由课内引向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5/10/16 16:59:24
  • 【点击频次】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