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 李秀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第七中学 李秀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课标的理念,其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调起学生学习的“胃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智力。
  一、目的明确,善于提问
  提问要目的明确、抓住关键、抓住实质,确保提出的问题有效,做到善于提问。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教《荷塘月色》时,用简短的语言导入课程后,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与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这样一问,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找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 很快就得出答案:作者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哀愁,来到荷塘观赏美丽的月色。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表现出一种自然美、意境美,更显示出作者的人格美。这就是这篇散文所要传达的内容,这就是我们学习本课的主要目的。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抓住契机,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教师在此处设疑,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当学生和老师一起攻破难点时,学生不但收获了知识,同时产生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例如,在学习《祝福》一 课时,老师要求学生综合全文内容,回答一个问题:祥林嫂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发言:(1)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女人。(2)祥林嫂是一个善良的女人,是一个勤劳的女人。(3) 祥林嫂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人……通过学生的回答,证明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于是我针对观点(3)继续提问:祥林嫂撞香案为的是反抗吗?结论为:反抗的是改嫁。而不肯改嫁恰恰是尊奉封教礼教的表现,由此看出,祥林嫂并不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 对“祥林嫂是一个人具有反抗精神的女人”的讨论,纠正了学生对祥林嫂形象的理解误区,完善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并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富有成效,引人入胜。
  要使课堂提问富有成效,教师就要熟练掌握教材,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立足于课程教学目标。一方面,考虑设计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注意使用有效的提问方法,把握课堂提问的前提。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磁石,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提问是明灯,指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向具有创造力的明天。

 

  • 【发布时间】2015/10/16 17:03:57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