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形成性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 范 骏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析形成性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范 骏

 

  【摘 要】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而现行的评价方式依然是以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为主,尽管有一定的优点,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为了使评价能够更好的反映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动力的目标,形成性评价应运而生。在本文中,笔者借助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分析入手,详细叙述了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实现真正的全过程评价,让评价渗透教学的每个角落。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高中地理;实施

  随着“新课改”的大潮汹涌而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强调学生对地理的实际应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上,教师要通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介于新课标的要求,评价形式也应与时俱进,改变旧有模式,形成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综合形成性因素的优点,所以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笔者将在下面的文章中对如何开展形成性评价展开详细的叙述。
  一、形成性评价的内涵
  (一)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二)形成性评价的功能
  形成性评价强调的是在日常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其主体主要针对学生,从而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形成性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以下四点:1、改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兴趣;2、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3、强化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4、给教师提供反馈,利于教师更好的依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三)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1.相对性原则
  由于每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不同,教师不能采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所以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将学生取得的成绩与之前的成就或表现进行水平上的比较。对于部分学习优秀的同学,教师应采用表扬与提醒相结合的方式;使上述这类学生能不骄不躁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而对于少数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与更多的关注,以一种鼓励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其学习的进步。
  2.可行性原则
  众所周知,作为教师而言,制定的评价需要实践进行检验,这就需要评价方案具有切实可行的特点,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建立学生的知识目标测评表。了解学生们知识目标的达成度,从而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变化,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学习进度。
  可以运用如下图表格形式:

 


  这种表格的实施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本课程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检查和评比。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对学生的状态的了解并不单单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而是用来对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因此,评价的过程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关注学生的发展性特点,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注重历时性对比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从而完善学生的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又被称为“文件夹评价”,具体是指学生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进行分类建档,用以展示自身的学习进步情况,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档案袋的使用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形成性评价作用,通过对学生历时性的对比,使教师对学生的变化更加直观的掌握,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档案袋的建立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内学习情况记录
  所谓的课内学习情况的记录主要是指教师要做好对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的记录。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任务型学习”这个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记录好学生完成既定目标的情况。但对于目标的记录是因人而异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教学要求。因而对于课内学习情况的记录也是各个不同。
  2、课外学习情况记录
  课外学习情况的记录是对课内学习情况记录的一种补充,以地理这门学科为例,其可以包括地理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次日地理知识的预习情况、对于高中地理中地图识读情况、课外地理阅读及读书笔记、课外地理资料收集、考察报告、调查报告、最喜欢的地理故事、参加各种有关高中地理有关的活动(如地理拼图比赛、地理知识竞赛、某地有关地质研究的社会实践)的凭证等。
  3、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就是建立家校的联系,即保持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首先教师需向家长说明自己正在进行的档案袋评价计划,以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进行问卷调查,细致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回家后学生反馈给家长的对于一天地理的学习的情况,家长反馈给教师孩子在家中用于地理学习的时间情况等等。
  4、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学生自评主要指学生基于对与自己地理学习情况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其内容包括自身地理学习中优秀的地方、不足的地方、进步的地方等。而教师的评价指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内容除了包括本学生地理学习中优秀的地方、不足的地方、进步的地方外,还包括教师对学生下一步地理学习的指导下意见。这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在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地理学习中缺陷的同时,能根据老师的建议来制定自己接下来的地理学习目标。
  (二)注重运用非语言行为,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师生之间的非语言行为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运用得当会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若是只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将自己所授知识硬“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则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减少,更甚者会使学生失去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针对上述问题,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每堂课上都要有饱满的热情,通过丰富的眼神、手势和面部表情等加强自身的情感表达。使学生能通过老师的非语言行为揣测出课堂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对于高中地理课堂中,有大量的开放性知识需要同学们与老师进行探讨性学习。这时,教师通过一个微笑或是一句鼓励或是关切的目光……这些真诚的非语言评价来促使同学们积极的课堂发言。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在我们班上有个女生,十分的胆小、内向,上课不敢举手发言,每次发言时的声音总是很小,带有很不确定的语气回答问题。注意到这点之后,我在课上都对她格外的关注。有一次,她虽然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依然很小,但笔者还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并给予了她赞许的目光。在以后的课堂中,她都听得格外仔细,并开始积极的举手发言了,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响亮,我高兴的夸赞她,带动全班给她热烈的掌声。由此来看,几个小小的动作便改变了这个学生课上的缺点,可以说这是一个形成性评价实施成功的典型范例。总之,非语言评价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碰撞,有着传统评价无法企及的作用。
  (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新课标”实施后,我国高中的教育评价仍然存在着过多看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知识的问题。并且,许多的教师也存在有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这种只偏重一方的评价是极不科学的,其实科学的评价不仅要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发展水平,还能看到学生能力的结构、发展的过程及倾向,从而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本身而言,应该建立一种全面的评价体系来综合的考察学生各个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上述便是笔者所提出的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主题。
  多元化是指将评价的领域拓宽,而不单单仅局限于学习成绩之上,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作为高中地理教学,地理教师不能将目光只盯紧学生成绩上,同样要关注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和能力,在地理课堂上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个人的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它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也契合了“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实践证明,运用形成性评价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使教师在充分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的同时,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点也有了整体的认识。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使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寻找自身优点,重寻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使教师能及时的获得教学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形成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朝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评价探析
  [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2]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3).
  [3]徐爱弟.新课程高中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D].南京理工大学,2008.
  [5]Ellen Osmundson[美],何珊云,王小平(译),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J]. 全球教育展望,2012(4).

 

  • 【发布时间】2015/11/1 12:03:06
  • 【点击频次】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