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麦尔哈巴·依米提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第一中学 麦尔哈巴·依米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日常教学实践,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面对这个问题,采取的解决策略是:采用小组协作式教学。小组协作式教学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认识不到位。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够灵活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大多数学生的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对电脑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解决的策略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绪,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对于一个任务,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自发的需求,从而培养一种信息素养。
  三、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与其它课程比较,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教材中大都包含windows相关操作、网络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也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这种固定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解决的办法是:解放思想,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使他们掌握一种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也能适应今后社会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成长起来,新课改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深入教研教改,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和效能。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而努力。

 

  • 【发布时间】2015/11/1 12:04:58
  • 【点击频次】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