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国孝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议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中心学校 王国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习作,才能写出好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写出好的习作呢?
  第一、增加阅读总量,指导学生积累习作材料。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多读书可以实现由内而外的灵活运用。只有让学生大量地、反复地、入神地读书,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语感,发展语言这些都是习作中必不可少的准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首先,可以让学生读懂课文,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为学生的习作服务。通过大量的阅读,为学生的习作做好铺垫。
  第二、教育学生多观察生活、自然为学生的习作做好准备。
  只有教育学生多观察,才会在习作时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生活处处皆学问,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随时记下所想,所看的,使它成为以后习作的素材。如秋天到了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秋景,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和对美景的赞美;写写清明节祭奠亲人的文章,流露出对亲人的怀念;写写“六一”见闻,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做好观察笔记,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当前,小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在习作时常会碰到无话可写,无材可选。他们习作时,往往是内容空洞,流水账式的记录,甚至编造一些假话,极少有作文的欲望。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作文材料的积累必须凭借生活的积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时刻做个有心人,留心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书面表达出来,写成片段或日记的形式加以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指导学生从人、事、物三方面作好观察笔记。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地说,每个人的容貌、语言、行动各不相同②“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市场的事”等等,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事是非常多的。③书包、布娃娃、笔、房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动态的、静态的,都是习作的材料。只要坚持这样做,学生的“材料仓库”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到了习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因而,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欲望也不断增强。
  第四、鼓励自评自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文章不厌百回改”,说明好文章是从修改中得来的。不但要求教师做好对学生的作文评改,更要鼓励学生自评自改作文。鼓励学生评改作文时要注要时效性,评改要及时,不要让学生对此习作淡忘了,冷却了才去改。对此我的做法是:学生完成作文后,先浏览一下学生的作文,考虑重点评改哪些有代表性的作文选一两段具有典型和示范性的习作,抄在黑板上,组织全班集体讨论,集思广益,集体修改并用彩笔表示出来。改时要求学生讲清每一部分怎样修改,或增补、或调换、或删去,并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评改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取长补短,独步提高习作能力。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需要教者持之以恒加以指导;更需要学者形成爱好,学会学习。

 

  • 【发布时间】2015/11/1 12:17:39
  • 【点击频次】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