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

 

【作者】 李晓楠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

 

吉林省集安市大路学校 李晓楠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1. 以历史教材史实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只要历史教师加以深入分析,完全可以凭借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如在“张骞通西域”一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玄奘天竺取经”一目中讲玄奘用两年时间经过20几个国家,终于到达了今天的印度。以此进行环境教育,教师就可以补充很多资料,告诉学生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描述当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繁华景象:“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然而,历史发展到今日,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古代文明就这样一个个被黄沙所埋没。
  ???  再如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曾经在历史上创造出了繁荣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这一文明正是得益于它的自然环境。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带来了上游茂密的森林、中游的草原和下游肥沃的平原,两河流域的文明也正是在这里蕴育。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多,古巴比伦人破坏森林、开垦草原,大量引入河水灌溉,使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十分严重,最终古巴比伦在人们心中只留下了历史的辉煌和如今满目荒凉的遗址,可以说古巴比伦文明的败落正是自然环境对人类做出的反抗性、报复性的回应。在课堂上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又如教材介绍贾思勰及其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时写道:“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通过这一段介绍,我们不仅可以从剖析历史上的重农抑商、经济开发等措施入手,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历史学科与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科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和依据,历史教师应通过有机的渗透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特殊的环境教育作用。
  2. 联系国情,立足现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今天全球的重大问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将影响着世界。现在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比一般人认识的要严峻得多。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庫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饮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植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土质恶化扩展,每年流失的土壤50多亿吨,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而且土地沙化面积正在不断扩大;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在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森林和草原形势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恶化,物种资源丧失加剧,它导致整个农业大环境恶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中国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所以环境保护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我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历史教学中应适当加以介绍,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儒家重视“生生”的生态思想,落实到对待动植物上,表现为“时禁”的观念,即动植物不到成熟之时,不得渔猎和砍伐,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孟子、荀子都把“时禁”作为仁政或圣王之制的内容,《礼记·月令》篇甚至详细地规定了渔猎砍伐的月份限制,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时禁也是儒家的“孝”的内容之一。曾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秦朝时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湖北云梦县秦朝古墓出土的竹简上记载的《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先荔,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普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是我国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之一,它要求必须遵从季节规律,重视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持续保护。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从秦朝以至汉唐时期,长安一带长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平原也一直是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人类破坏黄河流域中游的生态平衡以及关中平原经济的衰落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北宋时都城的变迁至黄河下游的开封,而实际上这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为什么元朝以后我国都城长期设在北京呢?这可以从生态环境方面看出端倪。两宋以来,黄河中下游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入海口长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带摇摆,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元朝以后都城迁至了远离黄河的北京,而经济重心也完全转到长江流域。从以上一例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十几次较大范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强度和密度是历史所罕见,京津地区也深受其苦,学生对此十分关注,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明确人类需求增大造成的对资源过度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威胁。人们环保素质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风沙肆虐的重要原因。而我们现在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这也不能不引起人们警惕,从而要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注意两个原则
  1.有机结合,潜移默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一定要注意将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讲一些空洞的理论。如在学习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时候,教材上往往会介绍这样一些知识给学生:早在西周,人们就已经养蚕织丝了,战国时齐国的丝织品最为出名,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家家栽桑养蚕,唐朝时长江流域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一带和四川丝织生产发达,明清时期,南方的丝织业进一步发展。介绍这些知识给学生,我们的教师往往只是用来说明我国的丝织业历史悠久,生产水平相当高。然而在丝织业发展的过程中,南方的丝织业逐渐赶上并超过了北方。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时我们很多教师只习惯于从北方战争的破坏、赋税征收等原因,造成大批技术工人南下,促进了南方丝织业的发展等方面来解释,而我们很少从环境变化的角度去分析。其实,造成这种格局变化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北方环境的恶化。唐宋以后,北方人口不断增多,再加上战争的破坏,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温和湿润的气候被干旱少雨的环境所取代,北方再也见不到连片种植的桑麻,丝织业也必然萎缩。如果我们能将教材上丰富的史料与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分析,既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学生又在无形之中受到了环境教育。
  2.准确定位,详略得当
  环境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既学到历史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可谓一举两得。但我们一定要注意环境教育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正常的历史教学。如我们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中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通常介绍林则徐的销烟方法,肯定林则徐的壮举,然而很少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探讨一下其中的不足,那就是烟土残渣入海污染了海洋环境。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林则徐的举动,也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大谈特谈,因为这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环境教育是渗透到正常的教学中,但不是取代正常的教学。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个原则。
  总之,中学环境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其他学科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责任心,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 【发布时间】2015/11/25 17:43:54
  • 【点击频次】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