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引领思考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引领思考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牧 兰
【摘 要】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师的“问”要能创设那种使学生感到“惊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那就等于白问,或者不如不问。教师的“问”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中某一个具体知识的问题,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善教者,必善问。
【关键词】 高中语文;提问技巧;发问精神;探究习惯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欲使提问成为一种艺术,则需正确、灵活地把握问题的“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提问有“度”,才能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引路的功效,促进学生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一、设疑问难,放飞思绪
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丰富情感,促进创新,也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然而要真正达到这些教学效果,必须讲究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些有效手段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引领思考。有效教学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让学生在认知上,最有效地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学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最有效地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让高中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向往的乐园。成功的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提问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引领思考,就是教活教材,教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样也要有一定的处理语文课堂教学的技巧。课堂提问中需要注重提问技巧,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因为,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等等。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质疑”“释疑”,再“设疑”的过程。为了设疑激趣,问题要巧而精;为了设疑创新,问题要活而新;为了设疑增信心,问题要适当而富有层次性;为了设疑增互动,问题要情境交融,融会贯通,妙趣横生。例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没有风雪那会怎么样?”所有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大家七嘴八舌,一时课堂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没有风雪,就不会有差拨放火的条件;有的认为,没有风雪,林冲就不会出门买酒,也不会看到破败的山神庙;有的说,没有风雪,就不会压倒草料场,林冲就不会到山神庙暂避栖身。我巧设的这个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风雪描写的作用和风雪描写的特色,而且让学生始终饱含解决问题以及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愿望。可谓新颖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高度统一。高效课堂,讲究效率是关键,而效率的关键全靠教师的提问技巧,阅读教学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会抓住教材的主要问题,善用精、少、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在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在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达到高屋建瓴的教学效果。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能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勇于开拓创新。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教师围绕“为学生发展而教”的课堂,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睿智,保持课堂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一道融入其中,共同“生成”新课堂。高效课堂需要语文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智慧,灵巧的教法,构建愉快、欢悦、幸福的活动环境。要让学生智慧起来,先要让学生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只有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了,课堂才能有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
二、教活教材,有效提问
有人说:在教学过程中呈现随处生景、行云流水之状态的教师,才会引领学生在课堂花园里每条小径分岔的路上欣赏到意想不到的神奇风景。语文是奇美的世界,它蓄积了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蕴藏了丰富的智慧、丰厚的底蕴,融入了仁义礼智信的神韵华气。要想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教师就需要在语文这个清纯的世界中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美景。
大事化小事,小事化了事。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教材,我们可以逐层破解,抓住要害,各个击破。如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对祥林嫂的遭遇和命运的理解分析是难点,可设置几个能贯穿全文的重要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文章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的,每次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有什么变化?”“祥林嫂的眼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结合祥林嫂的遭遇,说说对其临死前的疑问和命运的认识。”“祥林嫂的遭遇有没有代表性,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四个问题循序渐进,以对祥林嫂眼睛的分析为突破口,打破逐段讲解、条分缕析的困扰,一石激起千层浪,画龙点睛,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对眼睛的分析比较中领悟祥林嫂一次次备受摧残和令人心酸的悲剧命运,比一来就分析中国女性的命运要有效、有趣、有力!
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提问讲究艺术,方能有效。提问需要注重提问原则,要遵循提问的启发性、全面性、适量性。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科学地设计问题,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发挥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为散文,形散神不散自然是学习重点,我们不能一来就抛出类似“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这样过泛的提问,学生会不知所从。我们可以将这类较大的问题化大为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如:本文写了几件事?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利用线索串联起来的?通过这种阶梯式的提问,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思考也会有了目的性,就不难领会文章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勤学善思,坚持不懈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高效课堂要求下的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鼓励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提出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议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言行举止,都要堪为人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学”尤为重要。要在工作、家务之余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因为读书就是“充电”,不断充电,视野才会日益开阔,知识才会日益丰富,课堂教学才会日新月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自己知识长流水,才能以清泉灌溉学生的心田。书不限类,不嫌多,哪怕是看画册,读歌词也会浮想联翩,获得启发。读书不只是看,眼睛对着书,不能算读,要用心、要理解、要思考,要学以致用。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喜不自胜。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在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就要教会学生勤学善思,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引领学生学会:
爱读书的习惯。深刻认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
爱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记、笔记皆好。
爱动口、动手的习惯。注重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笔耕不辍,才能写出美文。
爱发问的习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今天的真理,明天不一定是。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与时俱进,才能稳坐钓鱼台。生活在矛盾中,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三思而行,方能长进。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得改变消极错误的认识,积极探寻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勤学善思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表现在提问上:要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把“练”的舞台让给学生,语文课堂才能生动有趣,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高潮迭起。
参考文献:
[1]温建财;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1年06期;
[2]龚颖.高中语文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神州,2014(11):66;
[3]蒋小花;问题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012;
[4]张绪梅;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2011(07);
[5]吴艳玲;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4(25);
[6]张朝栋;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渗透方法[J];中学语文;2008(03)。
- 【发布时间】2015/11/25 17:46:11
- 【点击频次】377